第四十七章 南太平洋(九) (第2/3页)
当地经济的目的,而这无疑是需要时间的,故前期派一些军舰过来巡航、派一些护路队士兵过来压阵,也是很必要的事情,因为这能避免一些无谓的损失。
1659年8月16日,四艘船只缓缓驶进了深处热带的瓜亚基尔港。不过背靠瓜亚斯河的这座城市却没想象中那么炎热,相反,海面上吹来的凉风使得这里的气候非常宜人,比起新华夏那种地方来说好了不知道多少。事实上不止瓜亚基尔如此,整个基多检审法院区大多位于高原之上,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怪不得这里是古印加帝国时代的核心区域呢,天气凉爽才是主因啊!
有着瓜亚斯河及众多骡马道通向内陆的瓜亚基尔港腹地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消费能力也不弱,故年进出口贸易额相当不小。从这里,海量的木材、烟草、蔗糖、皮革、可可、咖啡、染料(植物染料)、谷物等特产品源源不断地装船运往南铁附属地,而来自东岸的五金工具、纺织品、建筑材料、药品、染料(化学染料)、海产品、精制面粉、日用品等特产经由南锥两洋铁路运至阿劳坎港,然后装船运到瓜亚基尔销售,双方之间的贸易互补性非常强。
可以说,如果西班牙人不是那么抗拒的话,整个基多检审法院区(当然更北面的波哥大、巴拿马等检审法院区也一样)是能够依托与东岸的贸易慢慢繁荣起来,并维持一个产销两旺的局面的。当然或许有人会说东岸人在用工业剪刀差收割西班牙人的劳动价值,不过这又有谁在乎呢?西班牙人也是在奴役印第安人、梅斯蒂索人为他们辛勤生产,他们生产出的热带商品运回东岸国内,愉悦了东岸人民,而他们这些奴隶主们也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品质以及积累更多的金钱——当然如果奴隶主够慷慨手指缝里能漏一点下来的话(几乎是必然的),那么全地区都会受益于这种经济模式。
“任何地区的温度都取决于它的海拔。”出身大鱼河青年干部学校的海关关长还是懂得一些地理知识的,只听他说道:“本地人将整个基多检审法院区分为‘热区’、‘温区’和‘寒区’三个部分,热区很小,温区面积则很大,但寒区仍然笼罩了内陆多数城镇,总的来说,这里的气候是很温和的,而且水果、咖啡、马铃薯、可可、烟草、玉米、小麦、甘蔗、棉花、硫磺、铅、锡等传统商品的产量很大。另外,近些年来,在贸易的引导下,本地的种植园主们开始更喜欢种植水稻、麻类、豆类、丝兰、车前草、大麦及柑桔类水果,以出口至东岸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总之这是一片非常富庶的地方,人民生活也很平静,即便是混血的梅斯蒂索人乃至血统低劣的印第安人的生活都不至于很差劲。”
“你们在这里遇到的麻烦大吗?”看着前来行礼的南铁护路队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