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洛阳的小繁荣 (第1/3页)
郑白渠开发工程,长安到洛阳的道路维修,以及洛阳到荥阳之间的运河疏通,几乎就是刘泰在决定休养生息后,整个炎汉最重要的三个工程。
简单的说,这三个工程郑白渠的开发自然是为了长安这块地方能自给自足,完成粮食供给,为讨伐蜀地做准备。
而长安到洛阳的道路维修是为了让洛阳的物资运输到长安。
至于洛阳到荥阳的运河,则是为了吸取河北与中原的资源。
终于在刘泰休养生息一年后,洛阳到荥阳的这条运河顺利开凿出来。
只不过,比这更加让世家感觉到震惊的,是这消息是通过王羲之的新闻部,向刘泰治理下的城市传播的。
刘泰对王羲之道,“我知道,让消息传递到炎汉的每一个角落并不容易,但你掌握朝廷的口舌,传播朝廷的政策,必须要想办法让朝廷的声音,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到整个炎汉,
同时也只有这种方式,能把你发明的简体字最大限度的推广出去!
只要让所有识字人读懂报纸,那就不需要我们去传播,简体字必被天下汉人接受!”
王羲之听到刘泰的话,却也不由热血沸腾。
对王羲之来说,自己虽然没有什么定鼎江山之策,王佐英雄之才,但是自己本来走的路线就是风流名士的路线。
而如今自己最擅长的字被刘泰所肯定,尤其是刘泰还给自己安排了这么贴心的位置,王羲之感激涕零。
毕竟王羲之通过在这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文章,这本来就是一件提升名声的事。
更不要说自己还能决定谁在这上面发表文章,别得不说,天下士子谁不给个面子。
而刘泰也知道报纸的地位,也跟王羲之说清楚了,最前面的几页板块是要留给朝廷的,比如朝廷下达了什么样的政策。
但后面板块你自己看着就是了,但作为朝廷口舌,这上面发表的文章必须是正文,不能有任何政治上的问题。
王羲之自然明白,尤其是他本来就是走名士路线的,玩弄这个更是得心应手。
刘泰为了配合王羲之,活字印刷术这种并不是非常适合华夏的技术,开始被刘泰弄了来。
毕竟对华夏来说,一般只是印刷布告或者书籍,雕版印刷术就足够了。
在发明出了笔墨纸砚之前,雕版印刷术怕就已经被弄出来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算传国玉玺,刘泰偶尔看着传国玉玺上面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多少也会有几分激动,但不可否认,至少传国玉玺的出现时间比笔墨纸砚要早一些。
但活字印刷就不一样了,因为活字印刷需要经常重新排版,导致了它的寿命没雕版印刷来得长久,又加上各种书籍传播什么的,有雕版印刷就足够了,根本就没有活字印刷的需求。
自然的,活字印刷刘泰也没提出来,因为真没有必要。
但现在不一样了,既然弄出了新闻部,需要每天发布不同的报纸,那么活字印刷术自然也就只有顶上了。
当然,伴随着新闻部到来的也不仅只活字印刷技术的需求。
刘泰给王羲之的死命令就是,给伱三年的时间,从西凉到幽州,我要朝廷的消息,最迟一个月之间之内,就能够顺利的传达下去,要让边疆地区清楚的知道朝廷发生了什么。
刘泰很清除,一个帝国的有效控制范围差不多是一支精锐能够在三个月之内直接开播过去的地方,因为这一支军队到了那里,基本上都能摧枯拉朽的毁灭掉。
但有的时候只要信息沟通顺畅,让地方清楚知道朝廷的意思,那在有效范围内的掌控力会进一步提升。
毕竟在古代最大的问题,就是朝廷与地方的沟通成本问题。
别得不说,一个将领丢到了地方十几年的时间,哪怕你很想要信任他,但时间久了也不知道自己应不应该信任他。
而同样的在地方的将领完全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