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初级工业强国

第三百五十七章 初级工业强国 (第2/3页)

以称为两小。

而这五个区域,也就是东非城市和工,农业发展的最适宜地区,自身基础条件优越,在能源,矿产,耕地,水源,气候等方面都比较优渥。

遂而这五个地区,未来必然会成为东非经济的“五极”,这也是恩斯特和东非政府关于东非经济均衡发展的所做出的未来长期规划。

当然,除开这五个地方以外的东非地区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因为除了这五个经济上的重点地区以外,其他地方的人口本来就不多,这也就意味着非“两大三小”地区,整体经济数据不好看,但是如果人均的话,那就另说了。

这一点就类似前世远东帝国西北,或者说如今的俄国的西伯利亚,条件看似艰苦,但也仅仅呈现在气候上,放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确实无解,但是工业化时代来临后,其生活质量未必比其他地方差。

就拿现在的俄国西伯利亚来说,西伯利亚确实是“苦寒之地”,但是西伯利亚的民众,其生活状态反而比俄国土地最肥沃,气候最温暖的乌克兰要好得多。

毕竟西伯利亚的地广人稀,这就为西伯利亚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而物产丰富,人口稀少的情况下,反而会导致人口成为宝贵的资源。

而且西伯利亚的偏远和恶劣气候,也使得西伯利亚在之前远离战争。

真正对西伯利亚环境感觉不满的,应该说是之前被沙皇政府流亡到这里的“政治犯”。

西伯利亚挖土豆的调侃对于他们而言确实苦不堪言,可是对于以前俄国底层农民来说,能有一块稳定的土地挖土豆都是奢求。

当然,西伯利亚在俄国也只能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俄国在西伯利亚实际长期执行的是一种殖民政策,非俄族生活状态肯定苦不堪言。

这就类似东非早期一样,早期东非的民众生活状态其实也并不差,而原因就在于当时东非民众之下还有大量黑奴。

一直持续到东非初步完成工业化阶段,也就是大约在二五计划完成之前,奴隶经济一直都是保障东非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办法。

而奴隶经济结束后,东非的偏远地带,就比如北方地区,已经建设完成了发达的交通,加上地广人稀,这使得东非北方经济数据虽然不太好看,但是民众生活水平在全国平均线以上。

虽然,北方土地相对贫瘠,但是人口少,人均耕地也就多,这样就能抵消环境上的劣势,资源上同样如此,北方的矿产相对缺乏,但是人均占有量也就更高,工作岗位也比较稳定,想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完全没有难度。

而想要更好的待遇和生活条件,那就只能到城市去内卷了,两者有利有弊,主要还是看个人追求。

1918年的人口初核数据,给了东非政府一颗定心丸,对于东非这种历史短暂的国家来说,目前人口增长并不会给政府带来太大压力,反而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且,根据恩斯特的经验,未来东非政府所面临的压力,很有可能是人口生育率下降问题,毕竟如今东非城市化水平可能已经达到百分之四十水准。

而这也就意味着东非可以脱掉过去“半工业国家”的帽子,因为百分之四十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这个时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大概也就是百分之三十七到三十九左右,东非算是压线通过,而全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更是不到百分之二十。

20世纪初的所谓发达国家,除了几个列强国家以外,还包括比利时,荷兰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型强国。

当然,东非成为发达国家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反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排在东非之前的英,德,美,法四个大国。

其中法国的城市化率应该和东非最为接近,法国的城市化率在百分之四十六左右,而美国在百分之五十上下,德国接近百分之六十,而英国几乎没有增长的空间,城市化基本完成。

法国的城市化水平在大国之中,属于偏低水准,毕竟法国曾经长期是欧洲,乃至世界的传统强国。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从普法战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