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井盐之法,唐律永徽!

第171章 井盐之法,唐律永徽! (第2/3页)

个意思。”

连步骘想要反悔,众人顿时都有些慌了,纷纷开口求情。

“就是,大人为我等考虑之心,我等岂能不知,还望大人有大量,饶他这一次罢了。若是他再敢这般,不用大人动手,我等亲自把他绑到大人面前,任由大人处置便是!”

此时的步骘,在这些部落首领眼中,就是活生生的送财童子。

要是把这一位给气走了,他们上哪里去找这等容易赚钱的好事?

“也罢,看在诸位的面子上,本官就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他这一次。”

敲打了这些部落首领一顿后,步骘见好就收,说起正事来。

“井盐一事,本官还是让吴先生和诸位详细讲解一下吧。”

说罢,他朝身旁的幕僚点了点头。

幕僚走出大堂,不多时,带着一名身穿赭衣的墨家弟子出现在众人面前。

“诸位,本人姓吴,单名一个汇字,受陛下信赖,在工部担任主事一职,今次来南疆,正是奉陛下旨意,推广井盐。”

吴汇一边说,一边向神京方向拱了拱手。

原来,赵钰在浏览杜云山送入宫中的墨家典籍时,无意间从其中看到了井盐之法。

成为皇帝近一年,赵钰自然明白食盐业对于朝廷,对于百姓的重要性,于是便派这批墨家弟子中最擅此法的吴汇,前往苗疆,推广井盐之法。

听到吴汇是那位天子亲自派来南疆的,众人这才意识到楚国朝廷对于此事的重视程度,连忙起身向吴汇行礼。

两方见礼后,吴汇方将这井盐之法用这些部落首领能听懂的语言简单介绍了一遍。

原来,要制井盐,首先要造盐井。

而这盐井,想要开凿成功,也是非常困难。首先需要找有经验的工匠确定下井的位置,然后用碓嘴形铁锥将石山中的石层凿孔,再将竹子砍成两半,缠在锥柄上一直向下凿,竹子不够长就继续接,直到把深处的岩石磨成粉,再用悬铁夹把碎石取出,才算凿井成功。

为了使井壁不易坍塌,井口更是仅仅只有碗口大小。

井内更是用去节的大楠竹外缠麻绳,内涂油灰,首位套接绑在一起作为套管,以防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

在井上悬桔槔,架转盘,牛拉动转盘提起井中卤水,最后放在锅中煎炼,方能制成这洁白如雪的井盐。

听罢吴汇的这一番简单讲解,在场所有人,哪怕是已经听过几遍的步骘都咋舌称奇。

一些本想着听明白之后自己回家去开盐井的部落首领,最终也只得无奈放弃。

原因无他,这其中的技术和工艺都极其繁杂,单单凿井所需要的一字型钻头,自己部落都搞不定,更何况其他了。

“诸位部落中皆有勇士,本官准备雇佣他们为朝廷开凿盐井。诸位也可投钱加入其中,只有一条,这井盐必须掌握在朝廷手中。不过,虽为官营,但诸位首领也可以从其中分到最多一成利润。作为代价,诸位需要派人在盐井开采之处往来巡查。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见一众首领消化完吴汇的话语,步骘方才开出官府的条件来。

食盐与铁器,关系到一国之本,因此盐铁官营是无可动摇的国策。

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空间。

至于雇佣这些部落的勇士,则是因为这些有内力在身的好手,能够比寻常工人更快更好的开凿盐井。

同时,步骘也想借此,将这些人潜移默化的转化为朝廷的人手。

有了先前银矿的例子,这些部落首领没有多加思索,便答应了下来。

对于他们而言,这本就是朝廷的产业,如今能让自己在其中分一杯羹,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

…………

紫寰殿中,赵钰翻阅着嘉兴府的奏折,忍不住弹了弹纸张,赞叹道:

“不过两个月,这步子山便召集经验丰富的盐工和颇有勇力的部落勇士,在嘉兴府成功开凿出近百口盐井来。按照吴汇的预计,这一口盐井,风雨无阻,一日便可得食盐三石,一年便是千石左右。仅这百余口盐井,一年便可产盐十万石,而这,还只是开始!”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食盐的价格极为昂贵。

哪怕是太平时节,一石食盐的价格也高达八百钱。而一石谷米,哪怕质量成色再好,也不到一百钱。

这就意味着,一石食盐最少能换八石谷米!

这十万石食盐,换算成粮食,就是百万石。

而这,不过是刚开始的产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盐的产量将会越来越高。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使得江南盐价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