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喝凉水都塞牙的运气 (第2/3页)
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完美,但就在他第七次尝试站起来的时候,却突然停下了……”
阿加雷斯故意停顿了一下,用一种沉稳的腔调接道:“他优雅地站在原地,整理了一下领结,对围观的众人说——看来,我的表演足够精彩,因此我的膝盖决定留在这里独自谢幕。”
亚瑟终于忍不住开口,语气中夹杂着一丝压抑的怒气:“阿加雷斯,如果你再多说一个字,我保证,我会把你从帽子上扯下来,扔进涅瓦河里。”
“不,你办不到,亲爱的,因为涅瓦河已经冻上了。”
阿加雷斯哈哈大笑,尾巴甩得更欢了。
看得出来,红魔鬼显然对自己的机智非常满意。
亚瑟一巴掌拍在前额,他只觉得最近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本来某位英国公民非法入境俄国的消息就已经足够让人头疼的了。
偏偏这位英国公民还是君士坦丁堡一等秘书戴维·厄克特爵士,一位牛津大学的校友,在大学时期就与国王威廉四世以及多位英国政要建立了深厚友谊的资深关系户。
而且,戴维爵士去的还是被俄国人重重封锁的高加索山区,入境目的则是为了联络反抗军领袖,替当地反抗俄国统治的切尔卡斯人打抱不平。
最重要的是,以上决定均未向外交部和君士坦丁堡使馆报备,也没有经过任何一位大臣的批准。
也就是说,戴维·厄克特爵士的一切行为皆是独走!
亚瑟本以为自己情急之下冒充俄国钦差的行径已经称得上是胆大妄为了,但与头铁的戴维爵士相比,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英国驻俄使馆得知戴维爵士进入高加索后,便第一时间派出人手追查他的下落。
但这种努力多半是徒劳的。
且不论不列颠在高加索的布局基本为零,就算他们在当地有线人,想要在遍地崇山峻岭的高加索山区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甚至于,使馆内有人认为戴维爵士很可能已经死在了高加索。
不幸中的万幸,根据俄国政府近期的反应,他们好像也并不知道有一位英国外交官神不知鬼不觉的穿越了他们的封锁线,成功进入了高加索的切尔卡斯亚地区。
对于外交部来说,戴维爵士死在高加索总好过活着落入俄国人的手里。
因为活着的戴维爵士就等于是一份无可辩驳的‘英国插手俄国内政’的证据。
没有人喜欢擦屁股,尤其是替别人擦屁股。
在这一点上,驻俄使馆与外交部在立场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不过,虽然大部分人都巴不得戴维爵士早点咽气,但只要一天没有收到确切消息,他就会像是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所有人的脑袋顶。
而要想了解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子爵到底有多急,只需要看看他给驻俄使馆下发的命令——将活的戴维爵士带出高加索,必要情况下,带出死的也行。
而在之后的一周中,寻找戴维爵士的行动简直可以用噩梦来形容。
戴维爵士在哪里?
这一点,没人知道。
但,谁和戴维爵士在一起?
除了切尔卡斯人以外,还有一名《泰晤士报》的特派记者詹姆斯·朗沃斯。
说起朗沃斯先生,他其实也算是亚瑟的老熟人了。
当年亚瑟在苏格兰场钓鱼执法伯尼·哈里森议员时,朗沃斯便是跟随英伦名记‘《泰晤士报》的朱庇特’托马斯·巴恩斯一起做的现场专访。
只不过那时候,他还只是个帮托马斯·巴恩斯打下手的小记者。
而在那次现场专访‘英国香肠制作工艺’后,朗沃斯就好像是突然开了窍似的,之后几年一连发了好几篇知名报道,其中既有关于霍乱大流行的专题报道,也有关于议会改革的长篇专栏。
而在去年年初,随着《泰晤士报》商业版图的扩张,颇得主编托马斯·巴恩斯器重的朗沃斯接下了开天辟地的重任,走马上任君士坦丁堡,出任《泰晤士报》驻奥斯曼帝国特派记者,全权负责中东及中亚地区的新闻采编工作。
众所周知,一听到哪里有新闻,西方记者向来跑得快。
但遗憾的是,在这个年头,而西方记者中腿力最好的当属英国记者,尤其是《泰晤士报》的记者。
朗沃斯不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