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东线开打 (第1/3页)
四月十二日,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先头部队进驻孟加拉国。
戚凯威出动的不是空降部队、也不是空中突击部队,而是不大擅长在山区作战的机械化步兵部队。为此,中国空军动用了一百二十架大型运输机与近两百架战术运输机,在当天飞行了近千架次,把机械化步兵师的一万六千多名官兵、数百辆坦克战车、数百门牵引式火炮运往孟加拉国。
这次空运行动,对中国空军来说绝对是一次考验。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行动中,空军运输机的主要任务是运送物资,还没有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兵力投送。
当然,投送兵力本来就是运输机的主要价值体现。
通过这次空运,也证明了运输机的价值,特别是大型运输机的战略价值。
如果没有规模庞大的战略运输机群,中国空军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将一个整编机械化步兵师送到一千多公里之外。从表现出来的空运能力来看,中国空军的兵力投送能力绝对不亚于美国空军。
当然,在这次空运行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空运24式主战坦克的时候,就不得不拆掉外挂装甲,需要两架大型运输机才能运送一辆完整的主战坦克与一个基数的弹药。又比如,在运送步兵战车时,受货舱的容积限制,一架运输机只能运送一辆,而无法运送两辆,因此只能配搭一些货物,不然就得浪费运输能力。
这些问题,也为运输机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空军与陆军得加强合作。
之前,空军与陆军基本上是各干各的,在发展运输机的时候,陆军提出了要求,空军却不见得会采纳。比如在研制大型运输机的时候,24式坦克已经问世,陆军提出新式运输机的载重能力与货舱尺寸必须达到运载一辆整备24式主战坦克的基本水平,而空军则以研制难道过高,没有采纳。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型运输机的载重能力达到了要求,货舱尺寸却偏小。
作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投送手段,空军的新一代运输机必须考虑陆军装备。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随着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进驻,孟加拉国也立即兑现了承诺。
四月十三日,第一支船队进入吉大港,孟加拉国陆军也在当天接管了由吉大港通往锡尔赫特的铁路线。
这一天,第三陆战师与第十三陆战师攻入了肯帕德湾对岸的巴罗达。
十四日凌晨,在空军与远程炮兵的支援下,第四十二集团军越过停火线,沿着雅鲁藏布江谷地攻入印度境内。
在藏南地区,也就是印度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空中突击部队在四个小时之内就控制了所有交通要道,围困了由印军控制的几座城镇。只是在作战行动中,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没有攻击印军,也没有攻打城镇。因为这里是中国的领土,战后重建工作得由中国承担,所以戚凯威决定以围困的方式,逼迫印军投降。只要能够顺利攻占印度东北地区的其他几个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