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政治变更 (第2/3页)
已经制订好的作战计划,甚至以辞职做威胁。
以色列总理没有接受巴拉姆的辞职请求,只是让他延迟几天发起进攻。
这个时候,美国这边也炸锅了。
得知康拉德通过卢卡斯干预以军的作战行动之后,麦卡锡怒不可遏,当天就向卢卡斯提出了辞职请求。按照他的说法,如果让国务卿来指挥军队该怎么作战,他这个国防部长又该干什么呢?
这次,支持麦卡锡的不仅仅有乔丹上将,还有其他三位参谋长。
军方的态度非常明确,国务院的手伸得太长了,管了不该管的事情,总统必须明确国防部与国务院的职责。
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卢卡斯的政治手腕再次遭到质疑。
当天,他向麦卡锡表示,给以色列总理打电话'>是他的意思,与康拉德没有关系,而且国务卿也没有越权。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卢卡斯是想袒护康拉德。
这也无可厚非,康拉德是他最重要的助手,而且国内的动员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少了康拉德肯定会困难重重。
问题是,这种袒护某一方的做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问题变得更严重。
十一月十一日,麦卡锡再次提交辞呈,乔丹、阿诺德、马歇尔与里梅尔也同时向总统提交了辞呈。
也就是说,军方以总辞呈的方式向总统施压。
当时,麦卡锡明确表示,如果不可能制止康拉德的越权行为,国防部就无法正常运转。
事实上,这已经在暗示必须卢卡斯,只能在国防部长与国务卿之间选择一个。
这下,卢卡斯没辙了。
没有康拉德,动员会受到影响,可是没有了五位主要军事负责人,美军就会瘫痪,至少会受到严重影响。
当天晚上,卢卡斯召见了康拉德。
十一月十二日,康拉德正式提交辞呈,卢卡斯立即就批准了,随即任命国家外交顾问斯科菲尔德为国务卿,由财政部长伯克莱利负责组建“战争动员委员会”,全权负责战争动员工作。
这是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第一次政局变更。
按照后来的评价,这次变更的好处大于坏处,主要就是消除了国务院与国防部之间的矛盾,而且明确了军事、外交与经济的职责范围。但是客观的讲,这轮政权变更的驶作俑者就是卢卡斯。
说得直接一点,问题不在康拉德与麦卡锡身上,而是在卢卡斯身上。
作为总统,卢卡斯最需要的就是驾驭能力,而他却缺乏这个能力,或者说没能把总统的权力发挥出来。如果他擅长处理部属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化解各个部门的矛盾,根本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事实上,从能力上讲,康拉德远超斯科菲尔德与伯克莱利。
对美国来说,康拉德离开国务院,是战争初期最大的损失。击败康拉德的,不是国外的敌人,而是国内的敌人。
战后,一些人甚至认为,正是康拉德离职,使美国错失了在两年之内打败中国的机会。
按照这些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