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拉力赛 (第2/3页)
全部退回戈兰高地。
因为叙军没有追击,所以在撤退的时候,巴拉姆没再禁止抓战俘与缴获战利品。撤回戈兰高地的时候,三个旅抓获了两千多名战俘,缴获了数千吨弹药燃料,还顺带炸毁了沿途的所有桥梁隧道。
所幸的是,叙利亚南部地区没有多少桥梁隧道。
利用这个机会,以军还狠狠教训了黎巴嫩真主党。在抓获的两千多名战俘中,一大半是真主党的武装份子。
这场持续不到二十个小时的战斗,打得非常精彩,充分发挥出了装甲部队的战斗力。
后来,这场经典战例几乎被所有国家收入陆军战术教材,而巴拉姆也获得了“闪电巴拉姆”的绰号。
事实上,这场进攻战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战术范畴。
在这场战斗中,以色列国防军不但打垮了叙利亚军队发动进攻的物资基础,还打得叙利亚国防军魂飞魄散。
别的不说,在巴拉姆率领军队撤下去的时候,没有几个叙利亚将领相信这是真的。
当时,叙利亚陆军司令部甚至没有下达追击命令
直到两天后,叙利亚陆军的先头部队才再次到达戈兰高地附近,而留给他们的只是满目疮痍。
在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囤积的作战物资全部损毁,部队建制被打乱的情况下,叙利亚陆军别说用三天重新组织进攻,就算到了一周之后,也没能恢复元气,更没有恢复攻打戈兰高地的勇气。
从战略上讲,这等于帮助以色列消除了来自北面的威胁。
受此影响,在二十二日凌晨,以色列总参谋部就决定向西奈半岛增兵,而不是按照原计划向戈兰高地增兵。接下来的三天内,以色列还向西奈半岛增派了三十个旅,而部署在戈兰高地上的仍然是八个旅,放在后方的预备队则由原先的二十个旅减少到十个,抽调出了大量主力部队。
对埃及陆军来说,这绝对不是好消息。
戚凯威到达开罗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面对汹涌而来的以色列大军,以及如何让埃及陆军在西奈半岛上展开。
可以说,当时的情况对埃及十分不利。
在戚凯威到达的时候,西奈半岛方向上的以色列陆军兵力已经达到六十个旅,另外还有二十个旅能在两天内进入。暂且不说以色列军队的部署方式,如此多的兵力集中在西奈半岛上已经导致兵力严重饱和。
很明显,以色列当局也已认识到,埃及陆军肯定会发动反击。
说得直接一点,以色列就等着埃及军队打过苏伊士运河,然后趁埃及陆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发动反击,将埃及军队的主力消灭在滩头阵地上,而不是在后方打一场大规模装甲战,更不会主动让出运河东岸。
由此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不管埃及军队在哪里渡过苏伊士运河,都会遭到迎头痛击。
如果不能让部队在强渡之后展开,那么强渡苏伊士运河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会平添伤亡。
不强渡苏伊士运河,后果更加糟糕。
要知道,再过几天,等到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到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