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不测风云 (第2/3页)
经服役,只是在进行极限性能测试的时候出了些问题,所以在五月份回到武汉造船厂进行维护。葫芦岛造船厂建造的是第二艘097级攻击核潜艇。因为首艇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所以工期延长了一个月,预计在七月十日下水。延迟下水,并没有影响服役安排。
因为海军准备建造十艘以上的097,在年初下达的订单就达到了六艘,所以在首艇服役后,海军调整了官兵训练安排,让两批艇员同时进行训练。第二艘097服役后,能够立即达到作战标准。
至于刚刚动工的第二批四艘,至少也要等到五年后才能服役。
现在的问题是,在武汉造船厂维修的097首艇能否及时归队。工期安排到八月底,要想在七月上旬归队,就得让造船厂加把劲。
八艘攻击核潜艇就够了吗?
也许不是八艘,而是六艘,因为两艘093的性能已经落后,还要考虑为战略核潜艇提供掩护。
牧浩洋心里没准,只能听周渝生安排。
忙到七月三日,牧浩洋收到了周渝生从武汉造船厂打来的电话,潜艇的维修工作将在七月五日完成,七月七日下水,最快能在七月十日到达舟山海军基地,随同两艘095型一同前往榆林港。
同一天,牧浩洋收到了一条不大好的消息,“黄帝”号的反应堆发生故障,被迫返回大连军港。
即便只是普通故障,没有造成核泄漏,“黄帝”号也很有可能留在大连。
少了一艘航母,等于少了三分之一的作战能力。
牧浩洋不敢掉以轻心,当晚就赶往大连了解情况。
问题并不严重,是二号反应堆第二回路的一根高压水管焊接处断裂,大约有五百公斤高放射性废水进入反应堆内部,没有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在码头上就能进行维修。只是最少也需要两个月,才能解决所有问题。
这让牧浩洋非常失望,因为这意味着“黄帝”号将无法参加作战行动。
回到总参谋部,牧浩洋对舰队部署做了调整,把“黄帝”号航母战斗群里的一艘防空驱逐舰与三艘护卫舰抽调出来,派往榆林港。
因为“黄帝”号主要在黄海北部海域执行训练任务,所以没有攻击核潜艇随行。
随后,杨禹方也对航空兵做了调整,把隶属“黄帝”号的第3舰载航空兵联队派往榆林港航空兵基地。如果有必要,第3舰载航空兵联队将被打散用来增强第1与第2舰载航空兵联队。
和平时期,舰载航空兵联队都按照正常标准配备作战飞机。
虽然考虑到航母的最大载机能力是正常标准的一倍半,海军岸基航空兵也采购了舰载战斗机,以便在必要的时候用来增强舰载航空兵,但是从飞行员素质上讲,岸基航空兵肯定比不上舰载航空兵。
别的不说,只有最优秀的飞行员才有资格上舰。
用舰载航空兵来增强舰载航空兵,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舰载航空兵的作战能力,比增派岸基航空兵强得多。
当然,如果战事拖到九月初,“黄帝”号可以搭载一个联队的岸基航空兵出海。
到这个时候,如果需要“黄帝”号参战,中国海军肯定夺取了制海权与制空权,主要任务不再是与印度舰队作战,而是支援地面部队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