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谋略家 (第2/3页)
哪怕是地区强国的资本,从根本消除中国本土受到的威胁,全面改善中国的战略安全环境。
事关本土安全,中国绝对不会有任何含糊。
要知道,在这场大战中,中国阵亡将士中的三分之一与大陆战争有关,而中国战争支出的百分之四十用在了大陆战场。
做为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绝对不能容忍本土受到威胁。
显然,皮诺在这件事情根本没有办法反对,也就只能顺水推舟,再趁机捞取一些看得见的好处。
当时,最明显的好处不是领土扩张,而是把国境线向东推进了千公里。
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中国分享俄罗斯的战后利益,等于在中国与欧洲联邦之间建立起了一道纵深超过一千公里的战略缓冲区,从而极大幅度的改善了欧洲联邦的战略处境,使欧洲联邦不用顾虑来自东面的威胁。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统一行动中,欧洲联邦可以把重点放在西欧。
可以说,这才是最大的好处。
只是,皮诺在欢天喜地的吞下这个巨大的馅饼时,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即欧洲联邦的胃口有这么大吗?
到这个时候,其实已经不难看出黄瀚林遏制欧洲联邦的策略了。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给欧洲联邦打气,让这只还不是很大的气球因为膨胀速度过快而爆裂。
在英国问题,黄瀚林做出的最大让步,实际是默认欧洲联邦以武力实现统一。
可以说,这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这场大战,不但彻底打垮了美国,也打醒了西方世界,特别是一直沐浴在和平阳光之下的欧洲人,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捍卫其利益,任何弱小的国家都没有独立生存空间。
只要欧洲人选择独立,而不是依附于中国,那就必须谋求强大。
显然,欧洲人不会依附于中国。
如此一来,欧洲就必须发展强大,而发展强大的基础就是建立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也就必须实现统一。
客观的讲,只要策略得当,大战结束后的二十年之内,欧洲联邦就能以和平手段统一大陆的其他国家,根本没有必要采取武力征服手段,因为绝大部分欧洲人已经认识到,不统一就没有未来。
这个时候再来看黄瀚林的策略,就能发现,其实他已经让欧洲联邦服下了一剂毒『药』。
当然,这是一剂慢『性』毒『药』,不会立即致命。
有理由相信,欧洲联邦在参战前犯的错误,也就是二零五五年底,在列支敦士登全民公决后得到的错误信息,以及随即出兵斯洛伐克,都是中国的功劳,很有可能是中国情报机构的杰作。
在这个时候,欧洲联邦就迈出了错误的一步。
由此导致的致命后果就是,欧洲联邦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如果和平手段无效,用武力统一欧洲大陆也无不可。
当然,要让这个认识变成行动,需要一些动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