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我们生命的全部意义(下) (第1/3页)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一个苏菲和路易斯从没踏足进入过的世界。
芬利夫妇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这一点是二人从不讳于承认的事实。
路易斯出生在北拉纳克郡的艾尔德里,一座历来都是工薪家庭居住的五万人小城,绝大部分人都是在本地的工厂求职,或者通勤到十九公里之外的格拉斯哥上班。
他的父亲,一个在塔塔钢铁的苏格兰工厂当了一辈子的技术工人,历经了国有化工厂、英国荷兰合资钢铁集团,和最终被印度人收购的三个时代,从来没失过业,但也从来没晋过升。他的母亲,一名艾尔德里圣安德鲁小学的通才教师——所谓通才教师,在英国的小城镇十分常见,由于教资力量短缺,许多教师会负责多门科目。她不被学生喜欢,当然也不被学生讨厌,只是艾尔德里一代年轻人童年生活的背景板而已。
路易斯的父母深知自己的平庸,也欣然接受自己的平庸。他们喜欢这种每天都吃“Stovies”,到了周末奖励自己一顿周日烤肉,兴致来了,就驱车进城,去格拉斯哥的TheButtery餐厅大快朵颐。
这是他们习惯的高地生活,他们不会以任何其他方式生活。
勤奋而谦逊,从不抬头仰望天空,只关心脚上沾染的泥土,父母的性格,深刻地影响了路易斯。从小,他就对学习不太感兴趣,因为他知道,在这座被钢铁厂排出的废气镀上一层灰白滤镜的苏格兰小城,极少会有童话故事,更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
高中毕业后,路易斯进入了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亚大学,学习商业和市场营销。卡利多尼亚在苏格兰地区名声不错,但显然没办法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太多的助力。离开学校,他在格拉斯哥的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了实习机会,勤勤恳恳地干了五年。从实习生到初级客户经理,再到高级客户经理,最终,熬够了资历的他,拿到了伦敦知名营销机构VCCP的offer,在三十岁的年纪,来到伦敦的肖尔迪奇,作为可口可乐项目组的一员,为客户的营销活动出谋划策。
他的工作很稳定,但并不光鲜,他平日里负责管理可口可乐在英格兰地区的数字广告账户,以及其他几个小企业的同类型账户,每天的工作千篇一律,而VCCP也不是奥美或盛世长城那样庞大的跨国机构。但路易斯对这样的职业生涯感到很满意,只要能够在伦敦扎根,用“初级项目经理”每年26000英镑的薪资撑起跟苏菲的小家,相较于父母就已经算得上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苏菲的情况也大差不差,或者说比路易斯好一些。她的父母在格拉斯哥克莱德河以南的波洛克希尔兹经营一家社区级的杂货店,赚得不多,但靠着邻里的帮衬也能维持一个稳定的收入。跟路易斯相比,苏菲的心思明显要活泛得多,或者说,很少有女孩会甘于平凡。她小时候想当流行歌手,长大一些想当画家,高中毕业前后在考虑要不要成为一名职业家,但苏菲各方面的天赋都很难支撑她把梦一直做下去,甚至连进入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学,对于她来说都算是难事。
于是,拿到跟英格兰地区的A-Level一个等级的苏格兰Highers证书之后,苏菲便进入了职场……说是职场,其实就是在父母的杂货店里帮忙,顺带利用闲暇时间在网上做自由撰稿人,帮内容平台写一些娱乐类新闻,靠点击量赚取微薄的稿费。
直到遇见路易斯之前,苏菲就是这样心怀远大理想,却又按部就班地生活着。当然了,平凡的两个人,就连相遇都波澜不惊,没有任何值得大书特书的浪漫之处——路易斯的朋友认识苏菲,一场派对上两人聊了天,互留了电话号码,过了一段时间路易斯约苏菲出来吃了顿饭,看了场电影,在克莱德河的小桥上接了个吻,平平淡淡地确定了关系。
拆分开来,路易斯和苏菲有很多身份标识,合在一起,这对情侣也能找到许多妙趣横生的共同点,但这不过是他们眼中,最特别的彼此而已。在旁观者看来,能用来形容他俩的,只有一个词。
ORDINARY。
苏菲不喜欢这个词。
苏菲想摆脱这个词。
所以她撺掇着路易斯申请伦敦的工作,所以她背起行囊告别生活了一辈子的格拉斯哥,所以她到了伦敦之后没有去找另一份杂货店的工作,而是请朋友帮忙,跌跌撞撞地建立起了一个网站和一个YouTube账号,当起了“搜索引擎优化专家”。
在欧美社会里,很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又觉得自己肯定能干出些什么的年轻人,都会选择成为一个从事SEO工作,帮助企业和个人在Google上面获得更高排名的所谓“职业推手”。
你看,就连苏菲的离经叛道,都显得是那样的平平无奇。
忙碌了小半辈子,二十八岁的苏菲-芬利,和三十岁的路易斯-芬利,从来就没有体会过以下三种感觉:
Thefeelingofbeingimportant。
Thefeelingofbeingrelevant。
Thefeelingofbeingvisible。
直至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