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任期终了 (第1/3页)
就见在朱元璋的面前,有一排房子,其中正对面的一处房子很大,完全有一般宫殿的大小。
整体风格而言,是比较粗犷的那种。但是,确实是一处行宫,还全都是水泥房。
此时,张一凡便给朱元璋介绍道:「前面这个大殿可用于父皇议事,后面是父皇临时歇息的地方,两侧的是营房……」
基本上,就是按照皇帝行宫该有的功能修建,一般来说,这要想修好,肯定费时费力。
但是,因为香山县建筑工程队有丰富的修建水泥房的经验,并且在这几年修建的过程中,已经使用了水泥预制板,所以修建房子的速度就非常快了。
朱元璋的议事厅,就是工程队以前修建过的会议室格局,后面住的房子是三进四合院的格局,至于两侧的营房,那就更简单了,就是大型房子的那种。
所有的这些房子,工程队修建都有经验,熟门熟路。
不过,这种水泥房临时赶建出来,肯定没法细化美化,哪怕香山县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想要移植过来点缀花园之类,也因为时间太紧,有些稀稀落落,压根不像是皇帝住的地方。
只能说,香山县的行宫是有了,里面的软装,也就保证了朱元璋的寝宫,至于其他,就要差一些了。
这还是因为香山县这里的新房修建需求旺盛,因此与新房修建有关的家具、床上用品和其他之类的配套店铺也很多的缘故。
要不然,根本就不可能这么快搞出来。
张一凡事先说明一下,倒也不是谦虚,而是免得回头有人在接待皇帝的事情上找麻烦,因此,特意先强调了时间上来不及。
也正是他这么一说,就极大地拉低了包括朱元璋在内,所有人的预期。
毕竟这也确实是事实,就这么短的时间内,按照他们的理解,肯定没有修建行宫的。
结果到了地方,一看香山县不但搞出了行宫,并且还是有模有样的,这一下,就立刻震撼了。
这么一来,谁还在意一些细节呢?
这不,朱元璋回过神来之后,便立刻参观了这座行宫。一路上都是赞不绝口,就差称赞是奇迹了:「真得是没想到啊,这修建的速度真得是太快了!」
跟随在他身边的张一凡听了,便给介绍起水泥修建房子的一个好处,便是快。当然了,工程队的熟练,也是功不可没。
听着他的话,朱元璋对水泥的认识又多了一分。
忽然,他很有兴趣地问张一凡道:「修建这座行宫,一共花了多少钱?」
张一凡听了,稍微想了下,然后才回答道:「大概花了五万多贯!」
朱元璋一听,顿时又呆了。前两年修南京紫禁城宫殿的时候,花了上百万贯之多,这么一对比,这座行宫的花费,简直可以忽略了的那种,让人非常难以置信!
看到朱元璋和其他人的表情,张一凡连忙解释道:「父皇请看,这个柱子,是先用钢铁棍子扎出骨架,再灌上混凝土,外层刷上水泥和石灰就成了。当然,这种其实比木头柱子要牢固,且更为耐火,也不容易腐朽!」
南京那边宫殿的柱子,那都是要去深山中寻找足够粗大的树木,然后砍伐运出深山,再通过水路运到南京,晾干打理,最后才能用,花费当然不是用水泥柱子可比的了。
甚至在大明朝后期,嘉靖朝火灾烧掉的宫殿重修,光是栋梁这些从深山砍伐,沿着长江先运到下游,再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北京,这个花费就比在南京修宫殿又不知道要多花费多少银子。
朱元璋听到张一凡的介绍,不由得上前摸了摸水泥柱子,然后还用力拍拍,最后很是感慨道:「一凡啊,你这水泥,真真正正的
是国宝啊!」
他用了「真真正正」四个字来形容,是感慨到了一个极点才会有的。
他住的地方,肯定是要好的,但是如果不用劳民伤财,还能住得更好,那他当然愿意了。
这不,就见他感慨之后,便转头看向他的那几个亲王儿子,对他们说道:「你们的王宫,也都用水泥来修建。」
就在去年的时候,也就是洪武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工部奏请以晋府为准,朱元璋御批同意。其规制;周围三里三百九步五寸,东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
秦王和晋王原本是在洪武十一年就藩藩国,但是因为朱棣有出息,让朱元璋感觉其他几个儿子不够好,就继续留在身边教导。历史有所改变,所有皇子就都还没就藩,这次也跟着来了香山县。
刚才张一凡给朱元璋的介绍,这些亲王都是听到的。对他们来说,不管省不省钱,只是水泥修建,更为牢固,还防火,就这两点,他们就愿意了。
因此,一听之下,他们一个个都是答应下来。
有了这个水泥修建宫殿,不但能修建得更好,而且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钱财,朱元璋的心情变得非常好,便转身对身后的文武百官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