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八十 你能吗? (第1/3页)
公孙瓒到底和刘备有一些关系,虽然刘备为了避嫌而没有回到雒阳出席审判,但是朝堂上下对这一次的审判还是比较重视的。
这次审判由三司会审,廷尉、司隶校尉和御史中丞一同出席这次审判,为公孙瓒定罪。
此前,因为河东危机和一系列事件,三法司的主掌者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御史中丞就由刘备推荐,以古文学派重要人物马日磾出任,所以马日磾在政治上已经完全和刘备站在了一起。
司隶校尉因为其特殊性,一直都被刘备支持以郭鸿担任,而为了弥补郭鸿在政治上的需求,则由刘备在雒阳政变之后给郭鸿封了亭侯,使他荣耀。
廷尉最开始还是今文学派掌控的,但是河东危机之后,今文学派全面失势,廷尉这个职位当然也没能保住。
现在掌控这一职位的,是张让等十常侍相关的人,出身自鸿都门学的书法家毛弘。
而宦官集团现在基本上是依附于刘备的,张让和十常侍的势力都和刘备关系紧密。
等于现在朝廷的司法权力也被刘备为主导的派系所掌控,再加上《左氏春秋》成为官学,在春秋决狱的行事过程中,今文学派被全面碾压,没有任何话语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司要怎么行动,当然也是有之前的一番内部协商的。
而内部协商的结果就是参照卢植的态度,不予帮助,真正做到“秉公处理”,不留任何把柄。
于是,三司以公孙瓒不遵守命令擅自出兵导致大败和幽州大崩溃为理由,判处公孙瓒死刑。
对此,小天子刘协没有什么想法,反正他也不太懂。
太皇太后对此没什么看法,只要幽州乱局被刘备收拾了就好,其他的,她懒的管。
董重也没什么想法,这是刘备派系内部的事情,死的也不是他的人,无所谓。
其余大多数人当然也没什么想法,所以冷眼看着公孙瓒被判处了死刑。
最后,倒是今文学派那边有一点意见。
当然了,意见不是对公孙瓒的处置,刘备的人,死就死了,无所谓,但是难道仅仅只有一个公孙瓒该死吗?
公孙瓒的判处结果出来之后,今文学派开始行动。
桓典公开上表给皇宫,讲述了自己的看法。
公孙瓒原先是辽东属国都尉,此前只担任过县令,官职卑微,资历浅薄,还是幽州人,照理来说还没有担任幽州刺史的资格。
但是后来因为得到刘备的推荐和保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