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殿上虎 (第2/3页)
他!”
“阳泉县县尉狄安,即便是被责也是咎由自取,更何况,李直秘帮他争取了一个可以一雪前耻的机会。于情于理,此人应该感谢李直秘,而不是因为边塞危险,而罔顾朝廷的恩典。如果他要是在西夏铁蹄之前,逃跑了,此人不杀不足以儆效尤。”
刘安世可不是个讲情面的人,然后对着张商英怒道:“你为御史台官员,为何刻意针对李直秘?老夫不想知道,但老夫知道你有私心,有私心的人肯定做不好御史的。台谏是朝廷的眼睛和耳朵,为陛下广开言路之便,而不是让人来混淆视听,故意陷害的。”
“大人!”
张商英语气多了一份凄厉,他是想要整李逵。但更多的不仅仅是整李逵,而是针对苏辙和皇帝。
皇帝的态度暧昧,虽然要绍述神宗气象,但皇帝赵煦似乎也感觉到了,将保守派都赶走之后,似乎朝堂上都成了变法派的一言堂。留着苏辙,似乎对他也有好处。不得不说,赵煦跟着三叔公别的没有学到,但是平衡之术倒是颇有建树。
张商英也看自己要凉,急忙认错:“陛下,臣失言了。”
赵煦根本就没有宽恕张商英的意思,反而看向了刘安世,这个人他印象太深刻了,当年司马光、吕公著、甭管多大的名头,都让他喷过。关键别人喷是攻讦,他却是站在大宋的立场上针对执政者的错误,谁也挑不出错来。
说实在的,刘安世这样的朝廷大臣,别说宰相,就是皇帝也会怵他。
好在赵煦亲政之后,刘安世神奇的竟然没有一次喷他。倒是让刘安世在皇帝这里,获得了不少好感。
“张卿继续说下去!”
刘安世正色道:“陛下,臣以为李直秘说的话在理由。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历磨难,勿言易。御史台是朝廷的风宪,是整肃纲纪之所在。御史之中,读书读的好的大有人在,但眼见和能力不足以理论朝廷施政者亦大有人在。不明军旅边塞的,就让他们去军旅边塞;不明地方政务的,就去磨练政务。御史要有务本之心,才能平地惊雷,言之有物。”
“大人,可是我是文官,怎么可能去带兵打仗?”
张商英真的绝望了,他没想到原本欺负李逵妥妥的事,竟然引火烧身,这真要是去了西北,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可是刘安世却根本就不为所动,冷冷道:“沈存中公,也曾做过左司谏,他能在西北领兵打仗,你为何不可?”
沈存中公,就是沈括。
大科学家其实在大宋做了很多事,当然官也不小。
至于领兵打仗,还真的打过仗。当年永乐城之战宋军大败,当时官至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的沈括带兵去救援,然后大败而归。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场大败,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仕途。
刘安世要是不说沈括,张商英也不觉得,可是一说沈括,顿时心惊胆战起来,这可不是个什么好榜样。没错,沈括是做过左司谏的官职,从四品的高官,算是门下省的高级属官了,在御史台也仅次于从三品的一把手御史中丞。可问题是沈括是反面教材好不好?
没看见,沈括在经略鄜延路之后,以一场惨败黯然收场,然后一路被贬谪?
其实,沈括别看他是个科学家,可实际上,打仗也有一手。在西北的时候,打过不少打胜仗。计策用的贼溜,就是这位老大人有一点不好,总喜欢附炎趋势的做派。当时朝廷派遣给事中徐禧权衡军中。明明是主帅的沈括竟然对徐禧言听计从。原因嘛?太简单了,徐禧是皇帝派来的人,官职虽然比他低,但代表的是皇帝,沈括被徐禧狐假虎威了一通之后,决定从了。之后就有了永乐城惨败。
可问题是,沈括是虽说是文臣,可是真的会打仗。要不是关键时刻,老毛病犯了,他说不定又是个范仲淹。不是说人品,而是经略西北的能力。
沈括有能力,就是面对强权,忍不住膝盖有点软。
这也不是大毛病,反正文官之中他这样的习惯的人真不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