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死囚 (第1/3页)
宋朝的刑部很憋屈。
捞油水的机会并不多。
因为大宋在京城城墙内有五个审案的地方,分别是御史台,大理寺,刑部,开封府,还有祥符县。
在宋朝中央机构,有三个官衙可以审案,同时也有各自的牢房。比如说御史台就是其中之一,一般官衙的都是御史台弹劾之后,引起皇帝朝堂重视的犯官。御史台的监狱又称为乌台,因为条件最好,却需要官员身份,等级,所以成为大宋京城里的模范监狱,伙食好,住处优雅,且犯人少,而且可以提供纸币,允许自审、悔过、交代同伙、攀污同僚……当年苏轼就在乌台自辨不成,最终只好攀污了三十多个‘同伙’,冤的一逼,却无可奈何。
御史台唯一的缺点就是乌鸦多,也不知道是说人,还是说真的乌鸦。
其次是大理寺,唐朝时期大理寺处理全国各地上报案件的衙门。审核,判案都在大理寺内部执行。等到结案了,然后就转交给刑部。宋朝沿用了唐朝的制度,将大理寺作为全国重要案件的审判机构。等于是将刑部很大一部分权力都抢夺了过去。
这也是为什么,六部只有吏部和户部稍微日子好过点,其他部门都冷清的很的原因。他们的职责和尚书省下的衙门重叠了。要是和普通衙门争夺,六部还是有很大牌面的,但是和尚书省,省省吧,尚书省的直属机构大佬是执政,元丰改制之前,主官是参知政事。改制后一分为二,左右尚书仆射。其中尚书右仆射会让宰相兼任。
六部怎么去敢和尚书省争夺好处和权力?
对于大部分案件来说,也是如此,地方上报给各路的提点刑狱司,然后统一上报给大理寺。大理寺判决之后,刑部一般都没有意见。唯独争议比较大,家属又不甘心的案件,又有朝堂上的高官出面,刑部才会复审。
刑部复审之后,要是有疑问,需要三使司重审。
由御史中丞,刑部尚书,还有大理寺卿一同汇审。案件文案流传的衙门如此,被审判的犯人押解的大牢也是在这几个衙门之间转悠。这也是大宋最高的司法系统。
至于说开封府和祥符县,开封府审的是整个京畿道的案子,包括开封府辖区十七个县的上报案件。
可以说,王公大臣们犯案,根本就不可能发到开封府,因为职责不同。只有皇帝指名道姓让开封府审案,才会将案件送往开封府。
至于说祥符县,说起来都是泪。
大宋首县,县令和衙役们在京城里,谁也管不了,只能欺负一下街头的无赖。大牢里关押的都是被抓起来冬天修城墙的倒霉蛋。
要说李逵的品级,够不上去御史台,同样正常的程序应该是去大理寺,而不是发往刑部。之所以他出现在刑部大牢里,那是因为邢恕是刑部尚书,他认为将李逵放在自己的地盘,自己能帮得上忙。邢恕虽然是个反复小人,但他在求人的时候,态度一直很好。
可邢恕虽是好意,可是在这件事上,少了沟通。
本来发动逼宫就比较匆忙,他琢磨着等自己从皇宫里出来,回到刑部,然后去大牢里嘱咐手下完全来得及。
而且很可能,李逵和他一起离开皇宫也不是没有可能。
之所以没有嘱咐手下,是因为逼宫这等事,怎么可能让外人知道?
少一个人知道,就少了一份被谣传出去的风险。他是在王珪这件事情吃过大亏的人,当初扣押王珪,要不是事后所有的罪责都让蔡确背了,他这官估计也就当到头了。
在邢恕看来,不亚于宫廷政变的隐秘,就连自己身边的亲信也不能相信,怎么可能在事前对刑部的下属提醒?
更不要说嘱咐手下,今日有个七品的官员,直秘阁要入住刑部大牢,让人盯着点,好吃好喝的供养起来。这不是明摆着又大事要发生吗?
遇到个善于专营的下属,在同窗同科朋友之间细细打听,万一听出点小道消息出来,邢恕就要坐蜡了。
这不是帮人,这是害人。
而且害人害己。
可恰恰是这点小心思,却让李逵被人看成了肥羊。还能穿官袍出现在刑部大牢,显然是有油水可捞的肥羊。不管是从御史台,还是从大理寺押解来的犯官。总之,已经进入了最终的审判阶段,这货翻不起浪花来。但应该也不会有大罪,毕竟重要的案犯,谁还敢让他穿官袍?
“小子,犯什么事?”
刑部大牢的主官是邢司,从八品的杂官。
文官根本就不屑做这个官,宁愿去县里头当九品的教授学官,也不会去做牢头。
刑部大牢的副手是狱丞,九品的小吏。
衙役们簇拥着一个穿着和李逵同样绿色官袍的小官走到了李逵的面前,对方明显比李逵矮一头,却不妨碍他打量李逵。心中对李逵身价的评价再次上升了不少,不臭,还干净,显然没有吃过牢房里的苦头,是个肯花钱的主。
这家伙在大理寺或者御史台都花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