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骆驼东庄 (第1/3页)
20
却说龙子西和华地宁直奔褒城而来。
一路上,看不尽山清水秀。
因为急着赶路,却也少不得风餐露宿。
两人说着闲话,甚是投机。
路上,龙子西自然问起华地宁可曾学过功夫?如何那右腿恁般神勇?
华地宁笑道:
“愚兄哪学过什么功夫?
“只是愚兄长年住在山里,翻山跃岭乃是常事,更兼经常与虎狼相斗,颇有些力气。
“另有一样,愚兄自十一二岁起,每日进山,都有一个习惯,用右腿踢树,久而久之,右腿自是力大。
“却没想到,十几年下来,如今碗来粗的树干,愚兄竟能一脚踢断。
“以后上山砍柴,倒省了斧头了!”
龙子西听了大笑。
不禁想到,武功一事,原也这般简单,只要勤学苦练,终会成其绝技。
这华地宁不曾习武,却无意间练成此功,倒是比许多习武之人成就要大。
如果再加指点,学些内功心法,当不失为一流好手。
心下便有教其武功之意。
但一来华地宁比他年龄大,自己如何便要主动做他的师父?
二来心思全在那女婴身上,暂且顾不了更多。
想着,便从包袱里拿出一卷竹简递给华地宁:
“这里面记着一些武功心法,华兄有空先看看,必有帮助。”
华地宁大喜,接过收好不题。
沿路无话。
虽然龙子西的马是千里龙驹,但华地宁所骑的马却是一匹普通的马,加之多行山路,所以连走了十几天才进入褒城地界。
21
这一日,来到一处不大不小的村镇,约有百十来户人家。
看那酒肆、客栈、店铺等旗幌飘荡,也是一个热闹之地。
华地宁停马观察了一会儿,面露喜色:
“据愚兄的印象,此处当离褒城不远。
“我们何不在此歇息,明日再找那骆驼庄?”
龙子西见天色将晚,点了点头:
“华兄说的是。”
当下捡了一家规模颇大的客栈,看那挑儿上写着“百事顺客栈”,名字甚是吉利,便进去要了一间客房。
稍事休息,下到一楼用饭,却见早有三五桌客人正自吃酒。
两人捡了一个挨近过道的边座坐下。
一会儿饭菜端正,那店小二过来殷勤斟酒,龙子西不禁问道:
“小二哥,我们乃是远来之人,不知此处何地,去那骆驼庄尚有多远?”
听了这话,正吃酒的几桌客人一齐望过来,有人带着冷笑。
那店小二是个二十多岁的汉子,一边斟酒,一边答道:
“此地名为‘骆驼北庄’。
“距此往南约十里,便是褒城。
“我们这里围绕着褒城共有四座村庄,不妨一发说与客官知道。
“此骆驼北庄,自在褒城之北。
“褒城东西约十二三里,另有骆驼东西两庄。
“褒城之南,却是骆驼南庄了。
“这骆驼南庄却是离褒城最远,距此约有三四十里路程。
“不知两位要找的是哪一个骆驼庄?”
龙子西看看华地宁。
华地宁一时语塞,过了一会儿道:
“谁知却有四个骆驼庄!”
抱歉地对龙子西道:
“却是一时想不起了。”
那店小二端详了两人一会儿,道声“奇怪”,连连摇头。
华地宁不悦,道:
“我等来此吃住,又不缺你费用,如何便道‘奇怪’?”
小二笑道:
“客官休怪,不过是小的随口而说。
“两位慢用,小的去招呼客人,需要什么尽管吩咐。”
龙子西心下大疑。
却想不明白就里。
隐隐感到事情必有蹊跷。
正吃着,却见楼上又陆续下来了十几拨客人。
饶是这家客栈规模颇大,一时也是人满为患。
几个人见这桌只有龙子西两人,便走过来坐在对面。
店中几个小厮跑来跑去,招呼客人,煞是热闹。
龙子西将目光扫过楼下所有客人,不禁心中一凛。
22
且说龙子西见了楼下客人,低声对华地宁道:
“华兄看这些客人可有什么古怪?”
那华地宁虽然年纪大于龙子西,于江湖诸事却是少有经验,瞧了半天也没瞧出什么。低声道:
“依愚兄看,也无非是客商或者过往之人。
“不过,这里来往客人如此之多,似乎比那‘憩来京’还要热闹,倒是出乎意料,足见褒地自是繁华。”
龙子西笑了一下,没再言语。
其实他早已发现,这些客人除了有三五人是真正的客商之外,其他诸人虽然打扮各异,却都是习武之人。
但见个个精壮,目光有神,更有四五位武功极高,看上去不在自己之下。
哪有一店同时住进这么多武人之理?
必是另有缘故。
再看自己同桌的几人,倒像是武功平平,便放下心来,一边饮酒吃菜,一边暗自观察。
过了约有一盏茶的功夫,忽听门外马蹄声响。
须臾,店门一开,进来了三条汉子。
那店老板显然认识,刚叫了声“斐大爷”,却见为首那人大手一挥,那店老板便不再言语。
只见那“裴大爷”立在门口,一边一个伴随背手站在其后。
“裴大爷”双手抱拳,朗声说道:
“各位英雄听真。
“在下乃是骆驼东庄尹庄主属下总管,姓裴名圳字济川,奉庄主之命特来通知各位。
“庄主对各位应约而来十分感激,本应直接迎各位到庄,但庄里小有不便,望各位海涵。
“庄主为表诚意,今晚各位的食宿一概由庄主应付,诸位尽管开怀畅饮,尽情享用。
“明日一早,我们三位便来相请各位到庄。”
众人听了此话,议论声起。
一个大汉突地站起,说道:
“我等听说那骆驼东庄更胜于这骆驼北庄,为何不约请我们到贵庄歇息,却在这里?
“是贵庄没有如此规模的客栈么?
“另外,总管刚才说贵庄小有不便,究竟何意?
“如果贵庄真有不便,我们倒是不敢叨扰。”
这些问题显然是众人共同的疑窦,便有多人随声附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