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不是为了那二两葡萄干(求月票!) (第2/3页)
本土从政、从商亦或混吃等死去罢。”
没有人敢质疑李存的决定。
这除了因为在李存之前的帝王大一统,几乎全都是止乎中原,四夷不治,只有李存,四海内外,殊方异类,尽为王土,奇勋伟迹,亘古所无,人又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武功熠耀,胸襟开阔,气度恢宏,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态度统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胀的帝国,高度智慧使他发挥出高度的才能,让人无所不服。
还因为之前那些获得封地、当上诸侯王的皇子,都是立过大功的皇子。
——倒也不是说,所有获得封地、当上诸侯王的皇子都是因为战功才获得封地、当上诸侯王的,有些是因为治理一方治理的好或是经济搞得好亦或者是有别的什么功劳,总之,想要封地、想当上诸侯王,就必须得拿出来成绩。
也就是说,除了李标以外的所有皇子都一样。
在这件事上,李存说得很直白:
“若是你没有可取之处,不能服众,朕就是给你封地、让你当诸侯王,你也早晚有一天会被人赶下台,甚至被人诛杀,恁地时,你还不如老老实实回大乾本土从政、从商亦或是混吃等死,至少可以富贵一生。”
所以,李存的那些想要封地、想封王的儿子,必须得努力证明他们自己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不论这些皇子走得是哪条路,想要到达获得封地、成为诸侯王的那一步,都不会容易,他们必须得经过不懈地努力,甚至是经历一场生死,才能获得这个资格。
用李存的原话来说就是:轻易得到的东西,没有人会去珍惜的。
而且,还不是你想要哪,或者是你打下了哪,就给你哪。
——获得资格以后,还得分批抓阄,抓到哪,就获得哪,此事没有商量的余地,就更别提挑肥拣瘦了。
抛开李存坚持这么做,代表自己对自己的儿子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说,这里面其实也有天命的缘故。
若是放在后世,有些狂人可能会说: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在这个封建社会,人们还是很相信命运的,尤其是这种当皇帝、当诸侯王的事。
要知道,这种大事,可不是说你多有能力、多勤奋、多会钻营就一定能成功的。
因为想要成这样的大事,人力真是太渺小了,只有天助,才有可能办到。
否则,战场上随便来一支流失,或者是随便感染一场风寒,有可能就会要了一个人的命。
总而言之,虽然李存给自己的儿子准备了很多封地,又准备继续打下更多的封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李存的儿子,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理想的封地——他们要想获得好的封地,努力和运气缺一不可。
其实,这也为以后李存的子孙后代彼此之间发生战争埋下了伏笔。
毕竟,有人就是不认命,有人就是贪婪希望获得更好、甚至是更多的封地,还有人纯粹就是有大一统的野心。
对此,李存心里跟明镜似的。
已经有太多太多太多的实例证明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这么说吧,从周武王分封天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几乎是分封制最后必然的结果。
李存在大乾王朝本土以外的地方搞得分封制,最后估计也跑不了这样的宿命。
当然,由于李存分封的诸侯国远比周武王分封得多,分封的疆域也远不是周朝可以比的,所以,李存最后分封出去的诸侯国统一成一个国家不太可能,最大的可能是最后它们合并成几十个或者是几百个大小不一的国家。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少不了兄弟反目、骨肉相残的事情发生。
对于这个必然的结果,李存看得很透彻。
在李存活着的时候,肯定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也就是,不管是谁,在李存还活着的时候,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谁都不许更改李存定下的分封结果,让李存闹心,否则,谁要是敢不听话,李存就亲自出手灭谁。
而到了李存死以后,那李存只能是哪管它洪水滔天。
如果那时李存还泉下有知的话,最多也就是希望,肉能一直烂在锅里就好。
……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初,也就是在李存御驾亲征的半个月前。
岳飞、吴玠、韩世忠、赵立、李彦仙等将就已经率领远征军兵出玉门关进入西域了。
远征军路过的城市的民众,早就听说过大乾王朝横扫整个东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事迹,不敢与之为敌。
其实,他们也不愿意跟乾军打仗,毕竟,西域这里的很多部落都是被迫臣服于高昌回鹘的。
现在来了个能打爆高昌回鹘的大杀神,他们反而更希望借助乾军强大的战斗力将高昌回鹘给推翻。
这样,这些西域的小部族、小势力才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