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十一)五反三正 (第2/3页)
得那么僵。”
“不提诸藩,单单一个齐国就能让他们举棋不定。”
“毕竟,军备院里有什么他们很清楚,但科学院里有什么,这恐怕只有齐王才知道……”
青年人的话一出口,老人便忍不住皱了皱眉,但他也不可否认自家儿子说的很对。
他将报纸合上,随后揉了揉眉头:“两党和万岁斗的太严重,就连我都不得不告病回家避避风头。”
“只是田文镜那老狐狸看的清楚,居然让我来武昌任职。”
“湖广按察使……”
“这个官职可不好做。”
老人说着,不免摘下眼镜,抿了一口茶。
比较他的忧心忡忡,倒是他对面的青年不由笑道:“湖广的事情很难办,但总归比朝里的事情好办。”
“我这些天看过了,湖广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环境都不错,需要的就是大办特办,把工厂都搞起来,让百姓都有营生的地方。”
“没那么简单……”老人听儿子这么说,只能放开报纸,将“三涨”的政策拿给了他看。
“这个三涨政策,估计是万岁对两党宣战的号角声了。”
“涨俸禄…涨军饷…涨工价……”年轻人拿着报纸看了看内容,随后笑道:
“这很好嘛,说明万岁心底还是有老百姓的,只要有老百姓,对老百姓好,那皇帝的政策我们就需要支持。”
“不仅需要支持,我们还得号召全天下的有志之士支持。”
“泽胜啊……你想简单了吧?”老人见儿子居然还那么乐观,不免苦笑道:
“这局势复杂,谁能知道谁是谁的人?说是有志之士,但也有可能是背后捅刀子的。”
“爹,不是我想的复杂,是你们想的太难了。”年轻人站了起来:
“当年文王说过,谁想要和人民做斗争,那就要做好战争永远停不下来的准备。”
“战争什么时候开始,敌人说了算。”
“什么时候结束,是我们说了算。”
“不管两党的官员实力有多大,军队有多少,我只知道和人民站在一边,我们就输不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年轻人的气概感染了老者,但即便如此他却还是不免苦笑道:
“你这话在这里说还好,要是放到外面去说,那恐怕还没做官就得被打压了。”
面对这话,年轻人却转过身来,笑谈道:
“我不怕他们打压,他们打压我,那反而证明了我走的路是对的!”
“今年的恩科,我要考上去,考到官场上去。”
“不……”听到儿子的这话,老人摇了摇头:
“今年的恩科,估计万岁会出关于怎么制衡两派的策论,你不要掺和。”
老人很清楚,今年的恩科是一滩浑水,谁蹚这趟浑水,谁得脏一身。
只是面对他的话,年轻人却笑着摇了摇头:
“我要是怕被打压,那我还做什么官?”
说罢,年轻人笑着走出了雅间,而老人看着他的背影,也止不住的摇头。
他起身走到了窗前,在他的目光中,年轻人走出了晴川阁,走到了晴川阁对面的恩科报考点。
“你好,我来报名的。”
年轻人笑着开口,而坐在报名点上的一名教习也笑着点头:“籍贯、年龄、学籍、姓名。”
“湖广长沙府人,二十二岁,湖广大学社会学,李子任,字泽胜……”
李子任笑着开口,而教习也点了点头,为他开具了准考证:
“你是大学生,不用参加八月初一的府试,等着九月初一在武昌恩科院的省试,通过之后去南京参加十月初一的会试,再通过就去北京参加殿试。”
教习将一张准考证交给了李子任,拿到准考证的他也抬手作揖告谢,随后转身离去。
他拿着准考证向人群里走去,四周的人都拿着报纸开怀大笑,在这样的气氛下,他似乎也被感染,脚步不由得更为坚定了一些。
绍庆元年正月初一,绍庆新政正式实施。
在“三涨”之中,大明新政规定军人军饷增加至每年二十两,兵马司增加至十五两,衙役增加至十四两。
除此之外,人数最多的从九品官员俸禄增加至十八两,其余品级官员相对应上涨10%……
至于工价,国内最低工价被涨至每日四十文,其中皇店带头上涨工资,两千余万皇店工人尽数享受到了这个福利,俸禄从原本的三十文到一百文,上涨至四十文至一百二十文。
国营工厂上涨工价,民营工厂只能跟着上涨工价,但它们依旧踩着红线给四十文的最低工价。
不过即便如此,民营的一千多万工人还是忍不住的高兴庆祝。
只是他们的高兴在许多商贾和幕后的勋贵看来,似乎是对于自己的一种折磨。
正月初二,群臣上疏弹劾“工价上涨”的政策,许多官员认为工价上涨致使了大部分民营工厂利润下降。
不过对此,次辅张廷玉拿出了一份份文牍,不管哪一份,都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