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故友相见 (第1/3页)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略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朗朗读书声在大理府太和县内的府学响起,作为明代大理府的治所所在,太和县从天启十七年就已经开办了府学(中学)。
云南人口虽少,却也有近三百万人口,在读学子数量也高达六十六万余人。
经过精简,眼下云南诸多州、司均被合并裁撤,留下了二十六个府。
大理作为云南人口较为稠密的地方,分布着二十一万汉少民族。
近太和县,便有五万人常住,其中一万三千多人就读于十二所小学和一所府学内。
这朗朗上口的读书声,便出自大理唯一的一所府学中。
在教室里,一个佝偻的背影正在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一篇文字。
学子们拿着课本朗诵,浑然不知自己的这位教习,这位院长居然是曾经名满天下的清流之一。
十几年的时间,足够许多人忘记许多事情,但对于杨涟来说,他似乎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了。
相比较庙堂上的勾心斗角,课堂和校园能让他更加放松。
“《沁园春·雪》是国朝齐王殿下创作的一首词。”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齐王殿下对大明壮丽河山的热爱,同时也赞扬了当今天启皇帝的雄才伟略。”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也是能代表齐王殿下豪放风格的一首诗词。”
“好了,毕竟是国史课,主要还是应该讲解齐王殿下的生平。”
杨涟擦了擦手上的粉笔末,抬头看着课堂上的二十六个府学学子,拿起书本读到:
“大明齐王朱由检,他是国朝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数学家,天文家,文学家,科学家,农学家,改革家,教育家,发明家,绘画家,书法家……”
“目前担任国朝齐王,五军大都督、上直都督、荣禄大夫、左柱国、骁骑大将军。”
“作为海外就藩的开创者,他的藩国在南、北亚墨利加。”
杨涟读着府学课本上的朱由检,尽管自己已经带过三个班级,学习了三次这篇课文,但还是不免在朗读同时脸上重新挂起一抹笑意。
他为课堂上对齐王好奇的学子们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学子们也如海绵一般汲取着。
“铛铛铛……”
一节课堂匆匆过去,当铁棒敲响府学那一尺铜钟的时候,这也代表下课了。
“好了,今天就学到这里,下了吧,回家路上都注意安全,最好结伴而行。”
杨涟放下了书本,他从不拖堂,但这却让学子们嚎啕道:
“杨教习再讲讲啊!我们还没听够咧!”
“就是就是!”
“再说下!”
学子们起哄,想要获取更多关于齐王朱由检的知识,但对此杨涟也是如昔日教导般一样笑道:
“好了,你们放假两天,大后天来读书的时候,我再给你们讲解,走吧走吧。”
杨涟摆摆手,说着也抱着自己的课本走出了教室。
今日是府学放课的日子,大明的教育经过多次改革,最后定为了上五休二,才用了七曜的记录法。
七曜在中国夏商周时期出现,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个主要星体,是当时天文星象的重要组织成份。
如果和后世对应,那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不过在大明,日月两曜是周末,学生放假的日子,而工人只有日曜一天放假。
另外,由于没有电灯,所谓晚自习也是没有的,至于早自习更是没有。
因此现在放学后,学子们就要到金曜日早上辰时四刻(8点)才能进入学校,然后巳时(9点)开始上课。
今日是土曜日,因此在申时四刻(16点)便已经上完了最后一节课。
接下来就是简单的校园打扫,然后下课放学回家了。
杨涟作为大理府学院长,他眼下还不能回家,还得去府学的会议室开会才行。
由于其风风火火的性格,因此当他来到会议室,看到府学一百六十多名老师到位后,他就上台简单交代了一下备课的事情,提醒教习们不要忘记,然后在会议结束前提醒道:
“今天也是各位发俸禄的日子,不过眼下已经是申时,所以还是明天再去看俸禄是否到了存折中。”
“如果有人的没到,可以去院长署找我。”
“好了,现在说完了,散会吧。”
杨涟的府学没有太多形式主义,不然按照常理,学子们在打扫卫生结束过后,还得在酉时(17点)集合训话才行。
由于他的身份,云南官学司也不敢干扰他的教学理念,因此大理的府学和官学在学习氛围上,都是比较接近务实的。
如眼下,散会以后,所有教习返回了自己的班级里,简单检查了一下卫生,然后就宣布了放学。
学子们背着书箱和书包走出校门,在校门口有些各种各样的摆摊小吃,以及一辆辆马车、三轮车。
他们都是拉客做生意的存在,让大理府学热闹了几分。
不过不多时就有大理的兵马司来到了此地管理交通,混乱的局面得以控制。
过了一个时辰,府学内已经空无一人,杨涟带着自己的二子杨之言和三子杨之赋巡查了府学,确定所有学子都离开后,他才对两兄弟说道:
“你们轮换守月曜日和日曜日的府学,和换班的教习也都交代好注意事项。”
“是。”两子作揖,并笑着催促道:
“父亲赶快回家吧,母亲刚才已经让五郎来催了。”
“唉……妇道人家,吃饭也催的这么紧。”杨涟话里抱怨,脸上却全是笑意,似乎十分享受这种生活。
“我先走回去,等会让五郎来给伱们送饭。”
杨涟交代着,却遭到两个儿子的埋怨:
“走路得一刻钟,你还是坐马车回去吧,反正不过两文。”
“等爹您走回来,我和二哥怕是已经饿死了。”
“你们啊……”
杨家的气氛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