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宗藩一体

第六百一十七章 宗藩一体 (第2/3页)

推动了汉文化传播,那藩国们的官员升迁制度就是更考验汉文化传播力度的一环了。

土民官员想要升迁,家中父母子嗣必须要会官话,会写汉字,并且还要会背诵不低于十首古诗文章。

这些东西,给土民官员升迁提高了不少难度,但对于曾经施行种姓制度的当地来说,已经是佛祖降下的恩典了。

因此在各个藩国都不难看到许多孩子读完书回家后,还要在家里给家人上课的场景。

“殿下,小西洋监察使司发来消息了。”

当朱恭枵正看着球赛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周国长史拿着一份来自小西洋监察使司发来的文书走了过来。

这消息让朱恭枵立马心里一紧,心想是不是前方战事有变,南虏又要入侵了。

他连忙抢过文书,扫视一眼后这才松了一口气:“还好……”

“父王,怎么了?”

见到朱恭枵的模样,诸子纷纷上前,朱恭枵也抖了抖手中的文书道:

“国朝要召回之前派往各藩国的官员,看样子是内部有变动。”

朱恭枵的话揭开了朱由检的后手之一。

从天启十二年开始,各藩国因为人手不够,大明陆陆续续派出了不少官员。

这个手段就像是一个筛选器,因为派任官员是朱由检下派的,而其中如果有人和燕山派有关,他们就会动用关系把自己调回大明,把不利于燕山的人调往诸藩任职。

大明帮助诸藩管理国家的官员,人数不下二十万,俸禄一直由藩国代发,因此长期以来也相安无事。

现在大明突然要召回这批被燕山派排挤的官员,那大明针对的对象是谁?不言而喻……

“可是,府学今年毕业的人数不过两千多人,根本不够用啊。”

朱绍焜皱着眉开口,眼下周国的文武官员有两万四千余人,其中有一万三千余人就是大明当年派来帮忙的官员。

大明调走他们倒是很轻松,但是周国一下子就会空出一万三千多官位,国家的行政几乎处于真空崩溃的状态。

即便今年府学能毕业两千多人,但也绝对填不上这个缺口。

因此,他们的担忧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此的朱恭枵也笑了笑:

“朱由检那厮做事情没有那么绝,况且藩国有国朝官员,这对于朝廷监视藩国有一定帮助。”

“因此,他虽然调回了一万三千多官员,但也派任了一万名大明府学官员前来。”

“这样也好,我们周国出身的官员可以往上升官,而且和我们周国相处不错的那些官员这次回大明之后估计也要升迁,这样可以增强我周国在朝廷里的话权。”

朱恭枵的话道出了大明对诸藩的控制力度并不是简单的以监察使司为主,而是由内到外的监察。

藩国在地方上,毕竟是小族凌大族,如果没有坚强的后盾,那大部分官员只能选用地方土人。

这么一来,地方土民官员很容易窃取权力,最后架空藩王。

因此对于藩王来说,由大明派任官员,这是比较靠谱的一个手段。

毕竟老朱家即便再怎么削藩,除了朱允炆以外,其它皇帝还没有网罗罪名来随意杀藩王的先例。

比起被土民砍头,回大明继续当一个被圈养的藩王,那可以说是很好的待遇了。

皇室两百多年的信誉还在,藩王们也不怕被夺权。

对于他们来说,即便眼下大明夺权继续把他们圈养起来,那他们也是赚的,毕竟他们各自的内帑都积攒了比就藩前还多的银子。

朱恭枵不怕朱由检对诸藩下手,他比许多藩王都能理解朱由检,并且从朱由检的性格来说,他也不会对诸藩下手,毕竟他自己就是诸藩之一的齐藩。

与其担心朱由检要对诸藩下手,倒不如担心他那薄情寡恩的哥哥朱由校,以及近来素以“暴虐”着称的侄子朱慈燃。

“还是得和诸藩一起回信,等府学学子抵达,然后再交接手中事宜,换官员离开。”

朱恭枵开口对朱绍焜交代,朱绍焜闻言也松了一口气,连忙去忙这件事情去了。

大明召回在诸藩的官员,这件事情如小西洋的季风般,从印度厮当吹向了利未亚,更吹向了齐国。

对于朱由检来说,扶持一群刚入政坛的新人很有必要,但他们只能接手基层,对中层和高层的政治手段过于稚嫩,很容易露出马脚。

但海外的官员就不同了,他们大多都是被燕山派排挤出去的官员,对燕山派官员首先是比较憎恶的,其次也有多年的理政经验,可以很好对付燕山派。

大明在海外诸藩的官员数量有近十万,而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个最大的变数。

“官员全部调走?”

腊月的西京城几乎和小西洋诸藩接到消息的时间一样,当作为齐国长史的夏允彝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其次就是惊讶。

眼下齐国文官数量达到七万八千多名,而他手中文书所写的内容是调走除必要以外的一切中基层官员。

要知道,齐国官员和其它诸藩官员不同,其它诸藩的大明官员都是被调任,被排挤过去的,而齐国的官员是主动来齐国的。

也就是说,在思想和理想上,他们都是一批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也是齐国贪腐问题并不严重的原因之一。

现在要把这群人调回大明,那新调过来的官员,和齐国自己的府学学子会不会产生什么分歧?这对齐国似乎充满了不确定因素。

夏允彝是排斥这份令旨的,在他看来,齐王殿下最应该做的是立马就藩,带着齐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而不是在大明与燕山那群虫豸玩政治。

“爹!我回来了!”

正当夏允彝坐在家中书房,看着手中令旨皱眉的时候,一个少年人的声音传进了书房。

夏允彝连忙收起令旨,片刻后一名背负书箱的少年人便走进了书房。

他长得唇红齿白,虽然只有十一二岁,却让人看到后不由称赞一声“好少年”。

“今日怎么回家这么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