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火速打脸?天文学的说辞真没意思!

第二百九十一章 火速打脸?天文学的说辞真没意思! (第2/3页)

smes电池。

其中牵扯很多复杂的技术依旧要论证,好多碰到的难关都要一一解决。

这方面其实是不着急的。

王浩就只是让研究组进行初步的论证,只是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下,确定一个大方向,说明要攻克哪些关键技术。

这个论证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另外,论证也需要很多实际的数据。

smes储能实验装置是跳不过的,他们必须要完善smes技术,在此基础上得到一系列的数据,才能够支持进行smes电池的技术论证。

好消息是,研究组的每个人都很配合,而且非常的积极。

现在和最初已经不一样了,smes储能实验装置明显非常成功,也让研究组的很多人转变了态度。

比如,刘明坤。

因为王浩在设计论证工作中表现出的独裁态度,好多细节的敲定也并不做解释,让刘明坤心里对王浩很有意见。

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

刘明坤提起王浩就竖起大拇指,还和其他人说道,“你们没发现吗?我们在设计论证的时候,王院士参与了每一个部分,而且都是一手敲定了设计方案。”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告诉你们吧,很多方面,他甚至都不屑于解释。”

“那些对他来说太简单了,可能在他的想法里,那些根本不需要解释,是一看就懂的。”

“很明显,咱们都不是天才,最少智商上……没有达到王院士的理解,所以才会对他产生误解。”

其他人听到刘明坤的说法都表示同意。

王浩是谁?

那可是公认的世界第一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说王浩的智商世界第一,根本没有人会去反驳,他们不能理解王浩也是很正常的。

相比王浩,他们就都是普通人而已!

差距太大!

研究组的成员不只是对于王浩的态度有所转变,他们在工作中颇有一种用心学习、理解的风气。

现在整个研究组正在重新审视设计的原稿,针对负责的每一个部分设计进行理解。

他们需要时间来理解这些内容。

只有对设计完全理解,通透,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知道设计会造成什么结果,后续出现故障或其他情况时,才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这是很重要的工作。

如果能完全理解设计每一部分的原理和功效,后续的研究就能够针对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第二则是为未来考虑。

现在他们研究的smes技术,未来很可能会用来制造大型的储电装置。

毫无疑问。

如果开启了大型smes储电工程项目,研究组中的很多人,大概率会参与到项目中。

到时候,他们连设计原理都搞不懂,还怎么去帮忙项目实现呢?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让王浩一个人来做吧?

他们知道,哪怕敲定了smes储电工程项目,王浩也是不可能参与的,因为他参与应用方向的工作,根本就是大材小用,研究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

一个星期后,有个好消息传来。

梁静叶确定加入王浩研究组。

来的不只是梁静叶,还有潘东团队的很多人,因为他们组的研究被确定暂停了。

当研究被确定暂停,研究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潘中的团队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都决定来西海加入王浩的研究组。

三分之一,听起来并不多,实际上已经很多了,主要还是因为异地工作。

异地工作,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一些中年人有家庭、孩子的牵绊,再考虑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即便是有很好的工作机会,也可能会直接拒绝掉。

所以确定前来的,要么是年轻人,要么是一些真心追求科研,或者不被生活所牵绊的人。

王浩对于一大群新人的带来还是很期待的。

不管到了任何时候,研究组扩张肯定是好消息,他巴不得更多的人参与论证工作。

smes研究组的工作步入了正轨。

王浩的工作就相对轻松很多了,因为大部分时间都需要等待,他只需要参加一些设计论证的小会议,就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了。

当相对清闲下来以后,王浩也关心了一下自己带的学生。

现在他的学生只剩下四个--海伦、陈蒙檬、邱会安以及丁志强。

四个人都在读博。

海伦、陈蒙檬、邱会安,都已经在准备博士论文。

丁志强主要还是参与超导材料实验室计算组的工作,同时也在纠结研究方向的选择问题。

和其他大部分数学博士不同,丁志强的主修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偏微分方程,另一个是代数几何。

王浩都能感受到丁志强在偏微分方程上的天赋,但丁志强似乎更喜欢代数几何,他在计算组的工作得到了一致认可,还发表了两篇代数几何方向的sci论文。

不过几个博士学生中,发表论文最多的是海伦,她专注于湮灭理论的研究,个人已经发表过五篇sci,其中有两篇和陈蒙檬一起合作,刊登在顶级学术期刊。

陈蒙檬自然也有两篇顶刊挂名,个人也发表了一篇量子物理方向的sci研究论文。

现在来说,钟家庆数学奖起步的邱会安,读博表现反倒是最差的,过去两年时间,他没有发表过任何一篇论文。

这主要还是方向问题。

或许是受到了王浩的影响,邱会安最初选择的方向是黎曼猜想,他当然不是想要证明黎曼猜想,只是希望研究能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