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好孬之变

最新网址:m.doupocangqiong.cc

第九十一章 好孬之变 (第1/3页)

在十七世纪初,全世界人口五亿,而大周人口在一亿七千万左右,加上周边一圈的藩国,的确不愧于上国之称。

而京城作为大周的政治中心,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亿万人口的生活走向。

大太监戴权去贾府索要鲜鱼,先不提贾政,贾赦是如何的手忙脚乱,背后的含义就令无数人在揣摩。

唐清安自诩为棋手,在京城各方视线里,如今却还仍然是个棋子,一颗落入了视线的棋子。

唐清安收到京城的书信,冷哼一声就把信中的内容略过一旁。

为什么不学戚继光而学毛文龙,就是考虑到这些乱七八糟的糟粕之事。

孤悬海外虽然缺少物资,但是却也有它的好处。

那就是远离这些勾心斗角弄权之事,虽然仍然能牵扯到他,到底不像在内地那般,没有太多周旋的余地。

整个金州,开始炎热起来。

唐清安领着官员,寻到一处山坡上,从山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中皆是农田。

田垄上,百姓们挑着担子,正为田地里浇水。

这里远离水源,最近的小河也有十几里,如果修建水利沟渠,可以引水来灌既。

只不过金州收复日短,且以前的田亩并没有开垦这么多,不像现在哪怕是沙地也利用了起来。

汉人经历过两次超大规模的迁移。

第一次是在五胡乱华时期,超过两百万人口迁移,彻底开发了江南,不光令江南有了富裕的基础,也保留了汉人之火种。

第二次则是北宋覆灭时,这一回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让南方的田亩增多了。

从南宋时期开始,先后有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等等谚语。

从汉朝开始的关中产量之地,如今轮到了更为富庶的江淮。

对比这些,辽左人口南下的迁移,以致于金州突破二十万人口,论规模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而不管是哪一次的迁移,对老百姓来说都是苦难。

金州一样如此。

想要在此地修建好水利,让这里变成熟田之地,不是一日之功可成。

只能和历史上的祖辈一样,用人的肩膀,来喂足大地,一步一步夯实。

不光大人们挑着担子,那些个孩童一样如此。

“哇。”

一个孩子实在挑不动了,放下了扁担哇哇的哭。

身后的大人稳稳的挑着肩膀上的担子,还顺便踢了一脚那孩儿,那一脚可不轻。

那孩子眼泪也没来得及擦,又把扁担扛到了幼小的肩膀上。

一边哭一边跟在大人身后,没几步就落了后面。

“唉。”

唐清安叹了口气,内心说不出的滋味。

虽然蜀黍抗旱,需要的水分远少于小麦水稻等产物,甚至比玉米都要少。

但是比起现在的金州,一样不是容易之事。

这是跟老天争命。

领着官员视察了田野,人群中的李成贤突然离开,下了田地中摸索了一阵。

负责此地的卫佥事,看到李成贤的动作,一脸的忐忑,内心揪起。

唐清安没有种过地,哪怕穿越到红楼,从幼时就在薛家做学徒,这些时日虽然抓紧学习,也只是流于表面。

无数次的带着人巡视田野,是彰显对农事的重视,让人不得轻慢。

李成贤拔起一颗苗子,冷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doupocangqio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