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油麻地菜摊惨淡开【四十分】 (第1/3页)
深水埗名字,是由于当时位于现今北河街与通州街交界一个深水码头而得来。(「埗」同「埠」,粤言,意即码头,位于九龙半岛西北部,占地约1047公顷,人口约35.3万,共分为21个选区。
兴建地铁时,在长沙湾等地曾出土相当新石器时代文物,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沙湾附近就已经有人居住。位于李郑屋邨东汉古墓,引证了香港的沧海桑田,因为从发掘的经过,发现当时古墓在建造之时,位于海边,但发掘的时候,位于山边的李郑屋古墓与海边已有一段距离。
深水埗区一带位处界限街以北,属于新九龙地区,因此到了1898年才由英国管治。当时区内一带主要有九华径、长沙湾、深水埗及九龙塘四个主要聚居地,人口约3000人,居民主要靠务农、种花、捕鱼及航运货物维生。深水埗是当时一带的市集,并设有一个码头将货物转运到香港岛。深水埗便因该码头而得名。
1920年代起,因发展旺角一带,其北部的深水埗及长沙湾一带也相应被发展。加上当时海外华侨的投资,使该区成为战前九龙的主要工业区,设有纺织、制衣、五金及搪瓷工厂。
1940年代末,大批难民踊入香港,当中不少人在深水埗区内兴建木屋。1953年的石硖尾大火,使很多灾民失去家园,令香港在该处兴建香港第一个公共房屋-石硖尾邨。
自1960年代起,随着香港工业迅速发展,深水埗区的工业发展也日益蓬勃,加上区内兴建了大量公共房屋,使该区至1990年代一直是最多人口的行政区。
历史事件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爆发,日军于十多天内攻占香港。当时的深水埗军营成为囚禁战俘的集中营。由于粮食不足,环境恶劣,营内脚气病和痢疾等非常猖獗,不少战俘因未能得到适当的诊治而死亡。
深水埗位于九龙半岛西北部,北接沙田狮子山郊野公园,东以九广铁路(即港铁东铁线)为界,南抵界限街,西至海旁,包括昂船洲,是该港最早期的发展区域之一,亦曾为工商业及交通枢纽。该区大部分土地均用作兴建住宅,如公共屋便占地近81公顷;长SW区则仍有许多任务厂及货仓。另外,设在昂船洲的驻港解放军军营,亦属本区范围。
深水埗区位于旺角的北面,相距只有两個地铁站,可说是香港最早期的工商业中心,主要集中在长沙湾及荔枝角一带,占地约35公顷,以纺织制衣、服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