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魏晋风骨,《观沧海》……(求订阅) (第2/3页)
首诗。”
“凡哥,曹操还会写诗?”
说到诗,众人一下子尿了。
要说诗。
那是大唐,宋朝的巅峰。
那是文人才能作诗的。
什么时候,曹操这样的武夫也会做诗了?
“是啊,曹操不只会作诗,而且还是一位大诗人。”
陈凡点点头,说道:“年轻时候的曹操关心国家大事,也非常有志向。而当看到各路诸侯混战的局面,曹操写下了一首《蒿里行》。”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有一些像词牌名,当时是人们送葬时唱的挽歌。
蒿里的意思,就是死人所处的地方。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
其实说的就是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
他说的是:
“关东有一群义士,他们兴兵讨伐董卓。
他们最初说得很好,也讨论了各自的纲领。
可是他们内心却各有各的打算,相互观望,谁也不敢向前。
反倒是最后,还开始了自相残杀。
袁绍的弟弟袁术在淮南称帝,袁绍又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在北方。
因为战士们常年征战,盔甲没有时间脱下来,都长满了虮虱。
众多的百姓也因为战乱大批的死亡。
如果你可以来到这里,你可以看到,尸骨暴露在田野里没有人收领。
千里没有炊烟,听不到鸡鸣。
整个国家,100个老百姓能留下一个人,就已经很好了。”
“我草,这诗……听着很悲痛。”
“三国时代就是这样,一百年来打来打去,打得人都死光了。”
“所以为什么三国没有什么史料记载了,就是因为人都死了。”
三国时期虽然还没有出现像唐诗那样的辉煌。
但三国时期同样出现了一批拥有魏晋风骨之士。
曹操,就是魏晋风骨代表人物之一。
“也正是因为常年接触到这一些,心怀大志的曹操,他便立下决心,他要在有生之年,结束掉这样的战乱。而如何结束?不是靠仁义道德去约束大家,而是靠自己的武力。只有自己的实力强大了,并且将这一些诸侯打败,那么,天下就能太平,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虽然曹操确实是一位枭雄。
但不得不说。
他的志向比之任何一人都大。
“随后时间,董卓死去之后,曹操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且,还将黄巾军打败。而就是这一战,曹操拥有降卒30余万,并控制了百万人口的地盘,雄居兖州。并在随后几年里,打败袁术,陶谦,甚至还平定了北方的南匈奴。而曹操,也正式被汉献帝封为兖州牧。”
“成为兖州牧之后,曹操已经成为了一方势力极强的诸侯。眼见各方诸侯都想称帝,而曹操却反其道而行。他不但没有称帝,反而还迎接汉献帝,并迁都许昌,也就是在这个地方。至此,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整个诸侯争霸当中,占据了主动权。”
不得不说。
这一步可以说是曹操最为漂亮的一招棋。
当时虽说东汉已经气数将尽,但仍没有亡。
此时如果称帝,定然会遭受到无数人的讨伐。
其他一些诸侯没有看到这样的局面,或者是被称帝的野心所诱惑,一时纷纷称帝。
哪怕有的不称帝,也不时抢夺传国玉玺。
但相对于他人称帝,以及那一个什么也不会说话的传国玉玺……真正的汉献帝才更有价值。
虽然本质上曹操没有称帝,但“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与称帝也没有什么两样。
更为得重要的是。
曹操可以通过此举站在道德至高点。
一方面可以通过汉献帝下诏拉笼人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因手上有汉献帝,轻易不会被他人讨伐。
当陈凡讲到这里。
直播间人气已经突破了50万。
“好,好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之前我一直对三国历史不感兴趣,但现在,我突然对三国历史感兴趣了。”
“没想到在三国如此诸侯混战当中,竟然有这样的一位英雄出现。”
“我靠,我突然发现,曹操这丫的比历史当中一众帝王都更牛逼。”
“可不是,看看人家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当初很弱小的时候就知道以大局为重,牺牲自己先行讨伐董卓。后面又有极大的野心,想要一统天下,然后一步步占据地盘。而占据地盘之后,又有强烈的政治手段,不称帝也不去夺玉玺,而是来了一招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般手段,其他一些帝王哪有这本事。”
事实上确实如此。
不说那一些生在比较太平年代里的帝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