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李斯狱中诉情怀 (第3/3页)
苍!……”李斯说完,心如刀绞,就身不由己地倒下去了,他继续卷缩在那片阴暗潮湿的角落里,显得孤独无助,凄惨无比。
这就是报应,李斯如果心中无私,当初名正言顺地辅佐扶苏登上帝位,就凭他的辅佐之功和扶苏的贤孝仁义之心,他也不会失去今日的荣华富贵。可是他多心了,他担心自己从此无法继续处在权力的最高层,就与赵高合伙害死了贤孝仁慈的长公子扶苏,还有蒙恬、蒙毅,以及始皇帝的所有王子、公主们,这哪是二世的不辩真奸,这分明是那些死去的无数冤魂在报仇、申冤、讨债,后世的人们也应该牢记害人者和与虎谋皮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司马欣来到咸阳,打听不到皇帝的住所,又来到李斯的家里。可是他刚一走到大门口,就发现府门已经被查封了。司马欣是武将,在战场上厮杀惯了,见此情况心中大怒,就想撞开府门进去看个究竟。可是当他破门而入时,却发现里面是一片狼藉,很显然已经被抄了家。司马欣感到大事不妙,自己闯祸了,就赶紧走了出来。这时门外已经有人告诉他:“郎中令要见将军。”司马欣就问:“李丞相去了哪里?”那人道:“丞相指使儿子李由谋反,已经下狱。你身为外将,不知轻重,怎敢擅闯禁地?”司马欣大惊地问:“李丞相怎么可能谋反呢?怕是你们弄错了吧!”那人就喝斥道:“大胆,这是朝廷之事,你怎敢怀疑?”司马欣就不敢再说什么,只好跟着那个人来到了司马门旁边的值班室里。那人就让司马欣在此等候,还让卫兵们小心地看着他,然后就走了。司马欣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有人来传唤他,就有种不祥的预感。原来赵高已经把章邯的家人都抓了起来,他想以此来威胁章邯。赵高又怕走漏了消息,就派人把司马欣带到这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就是不让他再到处乱跑。
而此时的赵高在干什么呢?原来他正和二世在一起。这一次二世不知怎么了,他又想起了李斯,就对身边的人说,他还要派人去复审李斯,一定不能冤枉了丞相,因为李斯确实功劳很大。可是这些人都被赵高收买了,他们早就把这话报告了赵高。赵高听说二世对他不放心,还要派专人去复审李斯,就赶紧派人再去审讯李斯。这些人就冒称是从宫里来的,说是奉诏复审李斯。李斯听了这话,心里很高兴,认为这下可能要澄清冤屈了,就如实地向审讯的官员作了汇报,说自己并没有怂恿李由造反,前面的供词全都是郎中令赵高屈打成招,李斯就强烈地要求官员,把这些实情向皇帝奏明,为他申冤。可是审讯结束后,谁知官员又将李斯一顿暴揍。李斯感到莫名其妙,只好大叫:“冤枉!”可是越是喊冤枉,就越被打得厉害。结果一百鞭子下来,李斯又被打死过去。狱卒又用水泼醒李斯,喝斥他为什么不说实话。李斯疼痛难忍,就只好改口道:“自己是楚人,因为念及乡党才和楚人私通!自己也曾经怂恿过儿子李由,叫他不要和楚人为敌。”狱卒听了这话才罢手了,就对李斯道:“你记住,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人问你,你就这样回答,就不会有人打你了!”李斯只好答应了下来。爪牙们就让李斯画了押,然后才离去。前人有诗哀叹道:
严刑峻法任君施,祸报临头悔已迟。
家族将夷犹惜死,桁杨况味请先知。
当天晚上,赵高担心李斯还要翻供,就又指使一个官员连夜去密访,谎称是以前被李斯救助过的家奴,特来看望主人。李斯也想不起自己什么时候帮助过他,认为是天命不绝,便鼓足气力,挥泪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奏章,内容是:
罪臣担任丞相,治理国家已经三十年了。先帝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军队也只有几十万人,臣下竭尽微薄之力,谨慎地奉行诏令,对外暗中派遣谋士,给他们大量的金银珠宝去游说诸侯;同时对内加紧操练军队,整顿政治,教化民众,任用勇猛善战的才士做官,还尊崇有功之臣,提高爵位和俸禄,所以最终征服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先帝做了始皇帝,这是臣的第一条罪状。建国之初,虽说秦国土地宽广,可是臣又担心南北少数民族的侵扰,于是也同意先帝派兵驱逐匈奴,平定百越,使秦国更加强大,疆域北起阴山,南到大海,这是臣的第二条罪状。建国之后,又重贤用能,尊崇秦国的有功之臣,提高他们的爵位,使君臣关系更加亲密,这是臣的第三条罪状。又帮助先帝确立了社稷的祭奠,修明了宗庙的奉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来昭彰君上的贤能,这是臣的第四条罪状。臣又改定器物徽识和纹饰的款式,统一了度量衡,制定了律令和礼乐制度,还规定了文字的标准与写法,发展了秦国的文化,这是臣的第五条罪状。臣还建议先帝在全国各地修建了高速大道,改进交通道路,又营建咸阳,使得三百里的秦川大地上,宫殿林立,琼楼覆盖,宛如人间的天堂,这显示了君上的得志,这是臣的第六条罪状。臣还建议君上放宽刑法,减轻人民的赋税,来满足君上深得人心的愿望,使得君上得到万民拥戴,至死不忘隆恩,这是臣的第七条罪状。像李斯这样的臣子,犯的罪过实在是太多了,件件都是死罪啊!可陛下一向宠幸我,才使我苟活到今天。臣李斯百拜奉上!
李斯写完奏章,狠命咬破手指,在上面滴上殷红的血迹,表示是泣血上书,赤胆忠心的意思。然后对此人千叮咛万嘱咐,请他一定要亲手交给二世皇帝。那人就答应着把奏书揣走了。李斯此时已是古稀之人,因为心力交瘁,突然一阵眩晕,再次昏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