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 白银危机与应对(一更)

最新网址:m.doupocangqiong.cc

第六百五十章 白银危机与应对(一更) (第1/3页)

夏元吉心动了。

朱允炆也清楚,常百业开出了一个户部与朝廷难以拒绝的条件。

眼下大明货币政策是银钞共存,即铜钱、白银与宝钞一起流通,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宝钞虽然推行于市,一些商人与百姓也认可宝钞,但在众多的交易中,宝钞的占比并不高。

户部曾做过调查与统算,京师百姓与商人交易中,宝钞流转较快,占比较高,也才达到四成,尚未达到一半、而越是偏离京师,这个比例就越低,苏杭一带尚好,可以达三成,但像徽州府、凤阳府、福建、广东等地,宝钞力行,然其占比始终偏低,多低于两成,在一些乡野之地,甚至都看不到宝钞的影子。

哪怕朝廷与县府不断推动,有些百姓依旧信奉的是铜钱与白银,对于新式宝钞的认识依旧有些薄弱,加上洪武宝钞大幅贬值、昏钞不用等问题带来的阴影,整个民间依旧倾向于使用铜钱、白银进行交易。

虽然朱允炆知道许多铜矿与银矿分布,开挖出了大量铜与白银,但因为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加之一条鞭法以白银、宝钞为主的政策,导致白银一度紧俏,出现了市面上白银不足的问题,白银、铜钱与宝钞的兑换比例再度波动,白银走高。

尤其是旱灾、涝灾,更需要大量的钱财去购置货物,支持重建,朝廷拿着宝钞,灾民不接受,地方商人也不接受,强迫也不合适,只能先用银铜,这些都加剧了户部银铜锐减。

洪武年间,禁铜银流通,但在宝钞出现问题之后就失去了作用。这也表明,朝廷政令是干不过经济规律的,想要长期保持白银、铜钱与宝钞兑换比例相对平衡,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白银与铜钱在市场上的流通占比,并逐渐实现宝钞为主的局面。

朱允炆记得,很多史学家在评论明朝灭亡时,总会涉及其中一个因素:

朝廷没钱了。

财政赤字过大,入不敷出,拿不出来钱发工资,只能横征暴敛,最终如何如何……

可问题是,很多人将朝廷没钱了,直接等同于大明没钱了,认为明末穷得叮当响,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朝廷没钱,民间有的是钱,朝廷拿不出白银,民间有的是白银,哎,就是不给你朝廷用……

甚至有人直言:明亡,亡在白银不足。

这其中有很深的经济规律问题,粗浅地来说:

白银紧俏,价值升高,形成银贵物贱的格局。

商业活动与一条鞭法都需要大量白银,征收赋税也折算为白银,现在银贵物贱,原本你家那点地的产出可以兑换一两银子,现在只能兑换二百文,但朝廷还是要一两,所以,你得多卖粮食。

没粮食了?

那是你的事,说好的钱,不能少。卖儿卖女卖自己,看你。

于是,流民成批出现,各地税赋根本就收不上来,朝廷库银锐减,逐渐就没钱了……

没钱,那就加税。

越加税,越没钱,流民越多……

像是一个无法破除的魔咒,形成了一个死结,勒紧了大明国运的的咽喉。

现在,随着朱允炆推行一条鞭法,商业解禁,这个问题开始初漏端倪,有些地方出现了白银慌的问题,毕竟在建文朝,可没有西方大量白银输入。

若不是朱允炆开挖了若干大型银矿与铜矿,根本就无法支撑起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大明银矿就这么多,随经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doupocangqio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