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胆子大 (第1/3页)
从广庸出发,沿途两月,老道长于启猛对时下民生多艰四字有了更深理解。
虽无感知人念,却在红尘中感受到那股沉沉暮气。大梁已亡,北齐亦纷争,这天下好似一具身埋黄土、命不久矣的垂老之人,多的是行尸走肉。
他见过哀求路人的老丈,只为将襁褓中的孙儿卖去,省得与自己一同埋骨;也见过夫妻挥泪别离,丈夫抽丁从军,不知几时回还……
万民争渡,可悲的求活,又有多少求而不得,呜呼哀哉中化作一捧黄土。
他自西州来,入大山,出川泽,感悟自然妙华,又去拜访同道,穿林过叶般走过许多农家城镇。
见得太多,再联想当年,短短二三十年光景,分崩离析竟至此,饶是老道的心境也不禁微颤。
兵荒马乱的年代,不指望安定,如之前短暂停留法村寨已经是难得的平和。
虽缺衣少食,至少偏僻,鲜有兵祸。
一路上,于启猛在修行,在感悟,他年轻时曾游历南北,去过江南、中原,仰望巍峨皇城,与士子、淑女乘画舟出游。
回复眼下,何等狼藉一片。
“久居元阳,一时少了人气,眼见这些悲苦入目,难免生出几分愁绪来。”
随意挑了棵树下,于启猛抹了把汗后迤迤然坐下。
多愁善感可不是他的性情,老道长只是伤叹于世事,没用多久便调整过来。
他心头有执着,为求道,为寻仙。
哪怕在心中后者其实可有可无,但寻觅真道却是实打实的出发点,他为此下了山,静极思动,以红尘历练为伴,兼顾找寻仙家福地。
多看多听,于启猛默念心经,扫去心头那一抹尘埃,旋即解开腰间水壶,饮下几口清泉,满意地抚须,然后站起身继续上路。
这一次不同年轻时,他没有设定最后的目的地,就这般走过去,看过去,从十万大山开始。
在于启猛的想法中,福地若存,要么飘忽于九天之上不可见,要么,就在这些山林荒野中,待人发现。
说不清这里面到底是道门经义里仙家多为隐世的故事起到了作用,还是思绪中若有若无的灵觉在指引,总之他越是寻找琢磨,越是觉得应该如此。
阴差阳错,在离开元阳峰四个月后的一日,当于启猛从西州到白州,甚至一直走到了瑶山附近时,一种奇妙的感应从脑海深处悠然浮现。
老道士注视脚下,平平无奇的山坡。
不远处有一座石林,半点人迹都不见踪影,若非他刻意入山寻找,恐怕很难发现这个寻常的地方。
可细细感受,那种半遮半掩的感触始终萦绕脑海,挑动心梢。
“是这里么?”
于启猛怀疑,呢喃了句,他行走千余里从未在一地感受到这种怪异。
想了想,他放开约束,任凭那股异样牵引,甚至体内的内气都在激荡,让感应愈发明显。
一步步,绕过石林、跨越山峦,来到一处背阴的寒凉地。
厚实的落叶堆积,踩上去格外松软。
密林遮蔽天野,稀疏阳光穿透茂盛林叶,斑驳且晦暗。
他顿足不前。
张望四周,太阳穴鼓鼓,于启猛这一刻确认,这地方真的不同寻常!
……
咦?这就被发现了?
收拾好泉眼,梳理大阵之后,陈屿放开了对三界井的操控,将其悬挂在天穹中随风游荡。
灵器坚固,熔炼中时已经质变,等闲手段难以破坏。
水火不侵、风雷难毁。
飞翔人世间,反而能让大阵时刻不停调试人世的灵性——十五处泉眼齐齐喷勃海量灵性精华,这一刻,普通人眼中或许还不觉,但天地中某种变化正在酝酿。
他放手,由得去,只隔三差五关注灵器与大阵的有无大碍,其余便不再多管。
正因此,等到三界井传回一丝波动告知,西北一处泉眼被微弱灵觉触及,才引起了他的注意。
回山又有大半月,陈屿正沉浸在灵文组构的无穷排列中,这消息传来,他抽出神来,意识飞至天外,不慌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