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 梼杌 (第2/3页)
截了当的指出当时周幽王的弟弟周携王才是正统。
竹简上的记载中最前边的一段和现代史书一致,那就是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废贤德的王后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宜臼,废长立幼,改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
申后及太子宜臼因此被迫出奔至申国,直到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缯国及犬戎进攻镐京,野蛮的犬戎大肆杀掠,杀死周幽王劫掠镐京而去。
而接下来的记载就和现存历史有所区别了,按照竹简上的记载,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
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
如果联系前后文内容的话,就会发现在公元750年,周平王勾结鲁国、晋国,许国、申国、犬戎袭击周室。
而姬姓大诸侯晋国,鲁国之所以会站在并不是正统的平王这边,是为了削弱周室实力,需要一位不得人心的、易于控制的周王。
也就是说,竹简上记载了申侯缯侯许文公等立宜臼为周天子,周地百姓及王公贵族立余臣为携王。携王是周室所立,而平王是与周室为敌的申国为立,所以说周携王才是正统。
周平王击杀周携王后,将周室的根基之地关中平原赠与秦国,并率王室东迁洛阳以求得晋国、虢国保护。周王室从此一蹶不振。
显然,这和《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六年》:“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记录的是同一件事情,但观点截然相反。
虽然说现代人是基本上不可能知道这不同的史书到底那一份记载的是历史的真相,但至少能让大家从一个新的角度看那些历史。
而对于历史研究来说,资料来源越多,研究者就越能接近历史的真实,如果只有单独来源的话很容易被记录者本人的观点所影响。
再以《春秋》这本史书为例,这本史书的作者虽然有孔子和鲁国史官两种说法,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作者写作时使用了微言大义,或者叫春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