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三章 吕不韦变法 (第1/3页)
赵括自己也没有想到,吕不韦居然真的说服了自己。
他通过自己的三项制度来说服了赵括,第一项的义兵,第二项的仁政,还有第三项的举贤...第一项和第二项都很好理解,而第三项,其实也不难,吕不韦从马服书内看到科举制度之后,结合如今秦国所施行的学室制度,所弄出的新制度。秦国的学室,跟科举制还是不太一样。
秦国在各县设立学室,有军功的将士,他们的后人,如果想要当吏,要进入学室来学习,然后经过简单的法律考试,毕业之后就能来任吏。因为要担任官吏,不只是需要军功,还需要有文化,懂法律,不然光是通过厮杀来得到爵位,也不能成为官吏。爵位和官吏是分开的,虽然没有详细的规定,可是相应的官位也需要一定的爵位。
吕不韦想要在扩大学室的影响,不再拘束与律法,而是培养官吏在其他方面的才能,扩大考试的范围,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在培养出这些人才之后,却不能再像往常那样直接给与官职,而是针对不同的官职再次开展考核,这些从学室里毕业的弟子就可以参与这些考试,通过的人可以担任。
秦国本土的学室制度加科举再加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就形成了这么一套东西。
赵括对此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而吕不韦所提出的交易,就是赵括支持吕不韦来稳固他的位置,而吕不韦将会施行他所提出的那些政策,会避免屠杀,给与百姓恩泽,在这方面,赵括可以说是钻研了很久的,在这些时日里,赵括都在思索着该如何改进秦国的制度,如何能避免大一统之后的再次内乱,第二次内乱之中,所死去的百姓也不在少数。
像这样的乱世,是很多枭雄所追求的,只有在这样的时代里,他们才能建立功名,成就一番伟业,可是赵括却不这么看,他所看到的只是一群刚刚从战争里走出来,喘了一口气的百姓,再次被丢进战争的火炉里,遭受再一次的苦难。他不是枭雄,大概也算不上是个英雄。
他只是希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好人,能够活下去,能够作为一个人来活下去。
赵括很吕不韦聊了很多,他们从军功制开始谈论,军功制是秦国强大的基础,也是给与百姓们往上爬的一条道路,可是这个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塑造了秦国强悍的军队,使得秦国拥有了一大批从底层爬出来的人才,使得秦国能击败自己的对手,可是这样的制度,却因为过度的追求杀戮,使得各国都无比的仇视秦国。
在失去了战争目标之后,秦国没有办法继续维持这样的制度,大概只能再次寻求扩张,可是再次扩张,只能是朝着那些不毛之地,秦国也拿不出土地来赏赐这些将士,只能是用被征服的不毛之地来作为赏赐,到那个时候...秦国就要完蛋了。想要改变这个帝国的弊端,想要避免内乱,那就要改善秦国的制度。
当初商鞅变法的时候,秦国并不是强国,目标是要活下去并且击败敌人,所以他的制度是国家服务与战争,无论是什么职业,都要服务与战争,这让秦国看起来就好像是一支伪装成国家的军队,可是当下,秦国的目标是统一,目标不再一样,那秦国就不能继续运用先前的制度。
赵括和荀子,公孙龙等学者曾经拿出了四种改变的方法。
荀子认为秦国的制度很好,唯一欠缺的就是仁政,只要能在如今的基础上进行仁政,也就是善待百姓,增加救济制度,轻徭薄赋之类的,就可以了。而公孙龙则是认为秦国的制度需要完全的改变,最好是废除了斩首制度,减少爵位的差异,将爵位的提升途径从注重首级改成注重农桑和纺织等生产活动。
韩非拿出了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完全的保留如今的军功制,将以后所要奖赏的土地改成其他方式的荣誉,如可以免去税赋,可以得到更多的俸禄之类,免得造成不能赏赐的情况,而第二种办法就是完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