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颓败

第40章 颓败 (第2/3页)

里除了写诗,练字画画,但朝堂上发生的大小巨细,他都是清清楚楚,这也使得赵构更加的小心翼翼。

形势差强人意,各地都是地方不靖,朝廷财赋窘迫,官军腐败,又靠什么去平定江南?

反观淮河以北的忠义军,不但把女真人赶出了两河,而且还灭了西夏和伪齐,政治清明,百废始兴,江南百姓纷纷逃往两河。

随着忠义军的军事力量不断加强,不断地收复失地,军事上的不断胜利,也使得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随着一期又一期的学员从讲武堂和行政学堂毕业,到军中担任要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松在军民中的地位愈加稳固。

如今看来,王松即便要君临天下,凭借忠义军的军威,也不是没有可能。

“本朝开国一百七十年,承平已久,积弊甚深,重文轻武,党争不断,无治国良臣,乏安邦良将,禁军百无一用,偏安一隅,尚不能安定。难道说,这大宋朝廷,真的已经无可救药?”

赵构的自言自语,让下面的一众文臣武将,全都是心头栗然,或耳红面赤。

太子殿下说出这样丧气的话来,这不是在凌辱一众大臣吗?

那些以前还想和忠义军正面对抗的好战派大臣们,此刻都是灰溜溜垂下了头。

不要说和忠义军对抗,即便是杨幺的义军,大宋朝廷也无必胜的把握。双方的实力对比,实在是一目了然。

“各位大臣,朝廷已经到了如此境地,难道你们还要敝帚自珍,坐视我大宋朝廷万劫不复吗?”

赵构面色难看,下面的一众大臣们面面相觑,人人垂头不语。

韩世忠站了出来,肃拜道:

“殿下,杨幺叛军人多势众,火器犀利,隔断大江上下。朝廷与之交战多次,势均力敌,只宜招安,不可强取。望殿下三思。”

赵构微微点了点头。

先是李纲,后是韩世忠,朝廷大军屡次征伐,都是无功而返,损兵折将。如此下去,对于军力并不富裕的朝廷来说,实在是折腾不起。

四川的吴氏兄弟不就如此,二人虽然奉旨带兵南下,却在渝州作壁上观,显然是犹豫观望,伺机抉择。

自从陕西与金人一场大战,西军一败涂地,四川就成了国中之国,军阀割据,也不是没有可能。

“殿下,杨幺叛军对我大宋官员恨之入骨,他们认为杀人就是“行法”,劫财就是“均平”,一切都理所当然。殿下派人前去招安,怕会无济于事,需得另想他法。”

李纲站了出来,忧心忡忡。

义军由于对朝廷官员充满仇恨,他们焚官府、城镇、寺观、神庙及豪右之家,杀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及有仇隙之人。寓居鼎州的皇亲杜防、澧州知州黄琼、澧阳县令叶畲、桃源县令钱景、荆门知军事吴日方、江南著名僧人武陵文殊心道祥师、反抗起义的袁显、为朝廷充当说客的晁遇等人,都命丧起义军之手。

这自然也激起宋廷的残酷镇压。钟相起义后不久,宋廷即任命“游寇“孔彦舟为湖北路捉杀使前往镇压。孔彦舟对抓住的起义士兵或砍手指,或割耳鼻,还在每人头发上插一根竹签,竹签上写道,“爷若休时我也休”,爷指的是起义军,就是说起义军投降他才撤兵。

年交战下来,双方都是死伤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