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

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 (第2/3页)

纲;(2)教务会议组织大纲;(3)学校章程起草委员会。

此外,由于之前中国公学校董名额随时增加,没有定额,导致分散在各省的校董总计不下百人,胡适认为这样的后果是“召集既甚困难,组织又不合现行制度”。因此改组校董会也成为当务之急。

在胡适的建议下,中国公学校董会于6月10日在上海开会。会议根据大学院颁布的私立学校校董会规程,通过了校董会章程,决定校董名额为15人,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的校董。接着由校董会投票选举蔡元培、于右任、熊克武、胡适、杨铨、王云五、但懋辛、马君武、丁觳音等15人为新校董。校董会还通过了中国公学组织大纲13条。

胡适当初答应接任中国公学校长,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公学的风潮,原定任期只维持两个月。因此,会议当天胡适向校董会提出辞职,但未能获准。中国公学的组织大纲中有设副校长的规定,就是为胡适继续担任校长准备的。

当天的会议通过决议,聘请高践四或杨亮功为副校长。高践四,早年留学康奈尔大学,归国后曾任中国公学教授。杨亮功,安徽巢县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学美国,先后获斯坦福大学教育硕士,纽约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6月17日,胡适与杨亮功商谈,劝他做中国公学的副校长,杨亮功最后答应了。

这一年的暑假,杨亮功到校任事。有了杨亮功替胡适管理日常校务,胡适可以集中精力想大事,办大事,管他这个校长该管的事。他也不必每天都到校了。

6月25日,胡适到中国公学参加校长就职典礼。

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说:“套上这一箍,不知何日能解下。我所以不忍丢就走的缘故有三:(1)熊锦帆、但怒刚、丁觳音诸同学真热心办此事,我不忍丢了他们就走;(2)这个学堂当初确然于我个人的发展曾有大影响;我若不进中公,后来发展的方向当不同;(3)此时我行就职礼,可以表示一种态度,表示我不想北去。”

最后一点是指胡适反对李石曾担任北大校长,有人怀疑胡适自己有北上担任北大校长的打算。

9月12日,中国公学开学,胡适本想辞去一切课程,专心管理学校和从事研究,但中国公学的学生都希望能够亲炙胡适教诲,亲眼目睹胡适讲课的风采,胡适于是选了一门别的教授不愿教的课——中国文化史。这门课对胡适来说也很陌生,只好从头学起,认真备课,现“蒸”现“卖”。

中国公学经费异常困窘,濒于破产的境地,却贪大求全,设有文、商、法、理工4院17学系,而学生仅三百余人。

胡适从1928年暑假开始调整学校的院系设置,最终改为文理学院、商学院、社会科学院等三个学院六个系。此举一方面便于课程的安排和学生的全面培养,另外,有助于节省经费,减轻学校经济上的压力。

在教师的选聘上,胡适继承了蔡元培“兼容并包”的作风,遵循“不分派别,不限资格”的原则,将学术水平和能力作为标准,坚持不拘一格选聘优秀教师。例如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凭,胡适也大胆聘用他为大学老师,诚如沈从文所说,“这是胡适校长给予我的难得的机会,是一种很大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