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九转地府 第十五章:鬼母 (第1/3页)
重整之后,我们继续前行。
如果不是地上铺满尸蝶粪便,这下面的路是比较平坦的,而且每隔七八米两排就有一对雕像。
这些雕像虽然各不相同,应该采用1:1雕琢的,但雕刻手法跟那诡异的石桥上的一样,刘三眼他们也发现了,皆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面前雕刻的是一大头厉鬼长嚎,嘴巴张得很大,面露痛苦表情。
“这是八十一鬼卒啊,先人叫这‘九转地府’,莫不成真到地府了?”刘三眼检查后感叹道。
大麻跟我一样不信鬼神,听完就囔咕着:“这都什么跟什么啊,还真有地府不成?那我们要死了,连跑路都省了,直接就能见着阎王爷了。”
刘三眼乐道:“这你就不懂了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阴间是由天齐仁圣大帝掌管,他手下还有五方鬼帝呢,分别东西南北中,五方鬼帝下才轮到十殿阎罗王,而八十一鬼卒可不是十殿阎罗王能驱使的,只有五方鬼帝那级别才行。”
大麻说:“那你的意思是我们死了能见着比阎罗王更大的官了?这样想来,我都有点期待去死了。”
关于地府的故事我小时候听过,而这里被人命名为“九转地府”,难不成取自阴曹地府名故?
如果真是这样,这里属于北方,那就是北方鬼帝治理的罗酆山了,北方鬼帝好像叫张衡和杨云了,而这两人恰好是东汉年间的人物。
我心里咯噔一下,北方、汉墓、地府……
冥冥之中是巧合,还是上批人发现了什么?
雕像是立在一根石柱上的,有些只雕刻了上半身,有些雕刻出了全貌,有袒胸露臂的大汉,有瘦骨嶙峋的老妇,也有俊俏的童子……
人生百态,不一而足,不管是成品的还是没成品的,皆异常的生动。古代没有激光技术,手工能雕琢如此栩栩如生,绝对出自大师之手,而且给了视觉这些雕像蕴含神韵,不像现代雕刻那么死板,缺乏生气。
每一块雕像下面的石柱上,都刻满了古老的字体,或者说是符文,因为我们都不认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鬼母文’?”刘三眼看着那些字体,神色有些凝重。
我一脸茫然,大麻跟罗小姐也一头雾水,显然都没听过这种字体。
刘三眼说:“秦始皇统一汉字的故事你们知道吧,在统一汉字之前,中国各种字体没个百八十种也有二三四五十种,具体情况鬼都统计不出来,很多部落都有自己的字体,比如重岭墓的鸟篆。”
“而‘鬼母文’最少能追溯到西周,甚至更早。我也是在一个朋友的一件残缺的青铜器上看过,那上面就是这种文字。”
倒斗刘三眼或许不太擅长,但文物识别上造诣很丰富,在重岭古墓时,吴教授都对他另眼相看。
“那这上面写的什么?”我好奇的问。
刘三眼说:“我只见过这种字体,但不认识字。”
有道理,古体字确实太难辨认了,像如今发现的甲骨文,也没人能认得全。
不知不觉往前走了上百米,而八十一鬼卒也快排完了,最后一排的是双首人脸的跛脚雕像,两尊罕见的是一模一样,但仔细看时能发现两尊是反过来雕琢的。
这就像是人站在镜子旁,照印出来的画面一样,我们一时也理解不了雕刻之人是什么想法,而且确实对这些不懂。
前方一个小类似小型祭坛一样的东西,由青石构建,中央有只大碗。
不错,就是碗,整体土黄色,有澡盆那么大。
我们登上祭坛,看见大碗里竟然装满了水,这真是件奇怪的事情,又没看到上方有水滴下来,这水哪来的?
刘三眼轻轻敲了敲大碗,围着转了几圈,最后说:“这是北汤山陶泥塑的,这种陶参杂牛骨粉可以长久保存下来,但不是很结实。”
“值钱吗?”大麻急问。
刘三眼琢磨不透,摇摇头说:“不好说,如果能完整弄回去,还是挺值钱的,毕竟这只碗很完美,对喜爱收藏陶器的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不过难就难在运出去,打碎了就不太值钱了。”
这么大件,还真不好弄出去,一两个人未必抬不动,而且这搬上去就不是我们能做到的。
蒙着头套的罗小姐看见碗里有水,从脖子上取下一只银坠放了进去,过了一会儿拿起来看了看,测试过这水没毒后,想用水葫装水清洗下双手。
走了这么远,已有数十米地面上没见着尸蝶粪便了,说明那些尸蝶并没有西晒在这,也许尸蝶把这当成了它们的水源地,平时不到这边污染水源。
就在罗小姐准备装水时,突然拍了下我,指着碗内说:“你们快看。”
我一看愣了下,只见水里倒影出一个光点,一人影举着光点在慢慢移动,等我用手电一照时,又什么都没了。
我第一反应是倒影,赶紧抬头寻找,肯定是上面挂了什么东西倒影进了碗里。
可头上一片空旷,手电光都照不到顶,也看不到任何悬空在上方的东西。
这就奇怪了,那东西离水面太远不可能投影下来,可刚才那影子也不可能会是我们啊。
当我把手电移开陶碗时,那个光点又出现了,而且随着光线变淡,碗里的倒影越清晰。
“把手电都关了。”刘三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