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7章 百年战争

第1467章 百年战争 (第2/3页)

如果不和西宋划清界限,就会遭到他们的联合入侵!

所以李纯佑才不得不中止了和西宋的君臣关系,但是仍然会和波罗王国一起,每年以购买公债的形式,给长安上贡。

“正是,”韩佗胄道:“当年迁移蒙古人的时候,周国还借机在奚国草原(蒙古草原)和钦察草原上修建了6座买卖堡。其中距离碎叶城最近的一座买卖堡就在也迷离河畔,名叫也迷离堡。目前由奚国的也迷离侯爷萧乾掌管,这个萧乾其实是武好古的曾孙。和眼下的大周元首武国诚是族兄弟。

如果我朝不救碎叶,那么碎叶府就有可能向这个萧乾求助,把周国的势力拉进去。

至于军费开销,可以向西夏、波罗举债!”

西宋帝国反正是有债不偿的主儿,也就不在乎多借一点了。

“看来是不得不救了……中书舍人,拟诏讨伐蒙古吧!”赵忻这个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决定,将会让西宋卷入一场百年战争。

而这场持续百年的战争,最终也将耗尽西宋的国力。为公元14世纪的华夏本土统一打下了基础。

……

鞭炮齐鸣,鼓乐大作。天津造船厂一号船台上的“共和”级风帆战列舰,正沿着铺设好的滑道缓缓滑入海水之中。

这是一艘排水量达到20000石的“巨型”风帆战列舰。

排水量这个概念,也是武好古早年提出的。不过并没有马上替代“料”,也就是造船所消耗的木料数量,成为计算船舶大小的标准。直到最近二三十年,关于舰船浮力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排水量才替代了用料,成为表示船舶大小的标准。

而20000石相当于后世的1200吨左右。在后世来说就是一小帆船,但是在13世纪,排水量1200吨的风帆战列舰绝对是国之重器。

一艘排水量达到两万石,装备有60门大炮,可以在无需补给的情况下在海洋上连续航行6个月,而且还可承受住较大的风浪,最高航速可以超过20节(指一个时辰航行60华里,相当于后世的8节多一点)的木质风帆战列舰的建造难度,也是相当之高的!

对于中世纪的生产力水平而言,这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大周共和国和东宋的造船工业,研究没有将风帆战列舰的建造工艺掌握到极致。这项工作从选择木材和伐木的时机开始,到木材的防虫、防潮,龙骨的铺设,船肋的建造,甲板的固定的支撑,船壳外皮和外层甲板的铺设,船壳的防水措施,甚至小到铁钉和木栓的使用方式,全都是一门门的学问!需要长期的研究的实践,才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而且制造一艘性能卓越的风帆战列舰需要很长的周期。通常是两到三年,急造也要几个月,还不包括砍伐树木和阴干木材需要的时间。

所以造船的技术进步,也只能循着造船的周期,循序渐进的推进,很难用金手指拔苗助长。所以在共和百年到来的时候,传说中的“飞剪船”依旧没有出现。虽然在武好古生前,就曾经提出过“飞剪船”的设想——将船只的水下形状设计成最小阻力状,以提高航速。

但是“最小阻力状”应该小到什么程度?船只的稳定性怎么解决?船体有没有足够的强度承受高速度?索具和风帆的强度够不够?

这些问题都需要反反复复的研究和积累,才能一一得到解决。

所以直到目前,“共和”级这样的两万石风帆战列舰,就是大周造船业能力拿出的最高水平的作品了。

随着“共和”级的首舰共和号缓缓滑入水中,前来观礼的人们,不约而同的发出了一阵喝彩声音。

“好一条巨舰啊!”

“真不愧是我大周的海上城垣!”

“元首,咱们还得多造几条共和级!”

大周共和国的元首武国诚满脸堆笑,常年的海上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