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小学老师郭奉孝 (第3/3页)
留在四书五经的典籍。
只不过那些经典在这个时候还没有一个《四书五经》的名目,老师给学生讲学,更多的是通过故事和实例普及礼义廉耻的这些粗浅的道理。
面前这些孩子由郭嘉来教导,年纪越小的便证明资质越好,放眼望去竟然全都是不足十岁的小孩,最小的不过五六岁,也不知道是郭嘉选学生的眼光太好,还是这里的聪明孩子太多。
这个年代为官还采用的是举孝廉的方式,简单来说,书籍和学问还是由高知识分子家庭或家族掌握,一辈为官便大概率是辈辈为官,一辈为草民,那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如果后辈没有机会接触到官宦子弟,那子子孙孙,大概也就是大字不识的草民了。
所以不得不说,这阳翟与其他地方倒是真有些不太一样,单看这些孩子们衣着装束,家境或许算不得贫寒,可也绝对说不上是大富大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随着郭嘉背诵一句,那些蒙童们便跟着背诵一句,或许生怕自己的声音小了会让老师觉得自己不用功,所以一个赛着一个大声喊着。
孩子相比较于老师最大的区别便是背诵的时候会拉长音,这声音飘飘扬扬的从院子中发散出去,总会让人想起现代学生们晨读时的状态。
“古者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己治人’的学问。你们其中已经有不足八岁便入小学的人了,证明你们比古人要更加聪慧,长大一定是我大汉朝的栋梁之才。”
听到这些夸赞的言语,这些孩子们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神情。
“这句话的本意是,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郭嘉接着说道。
底下的孩子们不管听没听懂,都纷纷点头,生怕自己点的比其他小朋友差了。
“再跟我读一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这学塾的课程上了半天,孩子们各自回家之后,郭嘉也要回家去也。
下午约了戏志才在家中谈古论今,为此昨夜他挑灯看书到半夜,就是为了以自己的理论驳倒对方关于公孙瓒会侵占大汉半壁江山的论点,想着这回可不能再误了时辰。
即便是那公孙瓒现在手下兵精将广,实力强大,不光平了北方的异族,自己臆想中他与刘虞的“将相”不和之事也未发生,可他公孙瓒毕竟乃是一胸无野望的汉臣,又怎么会有这种魄力调转矛头指向并、冀二州,莫非真当大汉天子已经名存实亡?还是真认为那并州张扬与冀州韩馥都是尸位素餐之辈?
又何况,即便他有这种野心,难道不需要看刘虞这位幽州刺史的脸色行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