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交易

第八十一章 交易 (第2/3页)

道多看了几眼。

扫过几眼,又传阅几位宰相,其实这几位宰相都已经熟读了。当下只是走个仪式,稍一翻,就了事,然后自有秘书郎,一一阅读,让群臣再最后讨论。

宋师道倾耳听着。

这就是晋身官员的制度,也是一个朝廷地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保举,就是大臣权贵的赏识,向朝廷推荐。从白身直接获得举荐获得为官的资格。

袭荫,就是祖上有勋劳或官职,而获得做官的资格。如果父祖官大,更是可以直接作官。

这二途,是许多官员奋斗的原因之一,为了亲戚和儿孙获得好出身,也许在被现代思想洗脑的人来看。这实是弊政,但是杨宣凝当然不可能废除袭荫和保举制度,要知道,门阀势力,虽然到现在,已经有所削弱。但是势力仍旧庞大之极,废除袭荫和保举制度,必使它们不快,产生抵触心情,也对现在开国时文武之臣产生不利影响。

只有不懂治国的人,才会一刀切,却不知只有循序渐进才能平稳过度。

因此科举制,只是加强了原本隋朝创造地途径而已。并不会废除原本的晋身途径,通过科举来削减门阀势力,这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很难得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当然,杨宣凝的制度就直接抄袭明清制度。并且加以改良了。

第一:县试(虽说县试,实是到郡中考试)

县试三年一次。同样分文武二途

文途,主要是熟读四书五经,当然,可选考其中一经,二经,三经,最多四经,考试之法,是类似现代的考卷,但是形式是原本历史上的明经科地要求——第一大块是先贴文,贴文其实很简单,就是填空题。

第二大块是问经义,也就是解释经义地内容。

武途,主要是考究其骑术、箭术、刀术、马枪四种(剑在军中不推荐),当然,也要基本上能够读写文。

一旦考取,就可获得县士的资格,可直接到县衙或者厢兵系统内作事,基本上连从九品地位置也没有,只有不入流的吏,以及军中十人队长之职。

第二是郡试(到省中考试,现在没有省,就到中央考试)

要想参与郡试,首先就必须获得县士资格,并且必须入得郡中朝廷立的郡学,成为生员,而且起码必须学习二年以上,这是学习明代的作法,一方面是加强系统学习(毕竟家学的东西,很难成系统,知识有缺陷),另外一方面也是加强思想教育等等内容。

而且,这时学习内容分为几种,大部分是基础明算、基础赋税和政治原理等类似内容,这还需要编写,内容不深,但是要整体上把握军政在国家政治中地地位和运转原理,这样以后的官员才能有基本的概念。

考期在秋季八月,考中者,授郡士之称,文武可授从九品到正九品之间的官职,如不直接为官,可授同品级散官(有品级但无实职的官)

第三是殿试

要求是郡士,考取后统称为公士,立授正八品,从八品官,当然要求很高,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如不直接为官,可授同品级散官(有品级但无实职的官)

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制度,也就是把考生考卷上地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

朝臣争论激烈,但是宋师道越听越是心惊,不由额上渗出冷汗来,他这等聪明人,怎么不知道这种完善的科举制度对整个官场生态的变化?

如果人人可直接通过此途为官,不需要先投靠门阀,那门阀哪怕势力再强,也慢慢衰退,不再对朝政有决定性影响。

而且,这种文武科举制度,势必对于知识和武功的普及,起相当的推动作用。

虽然早已经讨论,定稿几次,但是争论还是无比激烈。这可关系到无数人地名义,在场的官员无不明白。

因此就一案,直到中午,才勉强完成,人人口干舌燥,疲倦不堪。

退朝之后,宋师道出了大殿,才要出门,就突的有一近卫拦着他的去路。

宋师道愕然止步。定神瞧去,却见此人恭谨的说着:“王上召见使节大人,还请到侧院等候!”

宋师道当然跟着走去。果然,来到了侧院,见得了一辆大马车,马车前,就是杨宣凝。

“唐王。”宋师道就要见礼。

杨宣凝连忙上前。挽住,信然说着:“刚才在朝上,不得不行礼,这里,宋兄就不必多礼了,下午无朝。我等且偷个闲暇,一起上来吧!”

宋师道也不推辞,还是稍见礼后,就上了马车,马车自一处侧门而出,顿时到了繁荣的街道上,自街而上,槐柳成荫的大街两旁。皮店、绣竿行、羊毛行、杂货店、纸张店、棉花肆、鲜果行等林立,显是恢复了城市繁荣。

马车所向,竟然就是新建地“安然阁”,此面积巨大,由东西北四座三层重楼合抱而成,中间是花园,因此入口就是南方的花园,每重楼都有三层,连绵七八间,淡雅朴素、精致灵秀

重楼向中园的一面都建有相通地半廊。不但加强了中园的空间感,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