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战后波澜(十)战后规划

最新网址:m.doupocangqiong.cc

第277章 战后波澜(十)战后规划 (第1/3页)

“科尔沁”这个部落名在蒙语中的原意是“带弓箭的近卫军”。而“阿鲁”意为“北”或者“北方”,此因该部曾驻牧杭爱山之北,故名。

如果从地理角度而言,梁梦龙此时所说的“阿鲁科尔沁”在春秋战国、秦汉时代,先后属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地。隋唐时期为契丹游牧地。辽代为上京道乌州。辽代归属为上京临潢府。金代为泰州属北京路。元代为辽王耶律留哥的封地。

时间到了明代,此地初为潢水兀良哈地泰宁卫领辖,嘉靖二十五年(1546),游牧于额尔古纳河、海哈尔河呼伦贝尔湖一带的阿鲁科尔沁部昆都伦岱青、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世孙率部迁居,始名阿鲁科尔沁,意即为“北方弓箭手”。

那这个“阿鲁科尔沁”与已经投靠大明的“嫩科尔沁”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关系就是“系出同源”:两部原先就是一部,祖上来历都是从这位哈布图哈萨尔开始算的。

16世纪后(即1501年后),科尔沁一部南迁游牧在嫩江流域,称“嫩科尔沁部”,而留居在原地的科尔沁则称为“阿鲁科尔沁部”,所以阿鲁科尔沁其实就是当时留牧于呼伦贝尔及后世黑龙江北部等地区的科尔沁部统称。

换言之,从某个程度上而言,“嫩科尔沁部”可以看做分部,而“阿鲁科尔沁部”实际上才是科尔沁部的主部。

但这只是从源流的角度而言,事实上两家的发展已经有了高下之分,两个部落也早已各过各的,连这种名义上的“主从关系”也早已岌岌可危。

本来,这南北两家“科尔沁”一开始都是臣服于察哈尔部的,也就是臣服于名义上的蒙古大汗或者说北元朝廷。

然而,地理有时候能决定命运。嫩科尔沁部由于更靠近大明,早些年他们趁着大明军事力量退化,追随察哈尔、伙同内喀尔喀等部,不时寇边大明,虽然没发什么大财,但多少也能抢口汤喝。

别看只是口汤,大明这里的一口汤足以让嫩科尔沁部实力快速反超阿鲁科尔沁。到了后来,嫩科尔沁部便开始对臣服于察哈尔逐渐不满,终于在不久前因为高务实的策划和干预而彻底归顺了大明。

与此同时,阿鲁科尔沁部却因为实力有限,且抱不上大明的粗腿,始终只能雌伏于图们汗麾下。然而阿鲁科尔沁毕竟和嫩科尔沁部同源,图们也不敢放心使用他们,因此该部在图们麾下也是个边缘人,没什么存在感。

阿鲁科尔沁部一共不到万户,大概三万民众,战时可用之兵撑死也就六七千,肯定不到八千。但他们占据的草场却很不错——呼伦贝尔大家都很熟悉,就不介绍了。

既然草场很好,为啥人口这么少?当然是因为冷啊!呼伦贝尔大草原可是在黑龙江北部附近,你还指望他们那儿和江南地区一样养人吗?

生产力低下的阿鲁科尔沁人虽然畜牧能力不差,但人口实在涨不动,很多时候就成了察哈尔部的战马供应商——可惜图们汗白嫖战马不给钱,活脱脱把他们当韭菜,割了一轮又一轮。

在这种情况下,阿鲁科尔沁部对察哈尔部的向心力自然也就强不了。于是,在这次察哈尔避战西迁的超大型迁徙计划中,阿鲁科尔沁部就被图们汗放弃了,没带他们一起走。

不过阿鲁科尔沁部本身对此也不甚在意,他们认为图们走了更好,因为这样相当于少了头顶上的剥削者,反而更加自由了。

唯一的危险出现在李如松部奔袭捕鱼儿海设伏的那段时间。阿鲁科尔沁部当时本以为自己是个三不管,陡然发现李如松部数万精锐朝他们领地杀来的时候,那可当真是吓得屁滚尿流,二话不说就往东开溜了。

一边开溜,阿鲁科尔沁部还一边做好了计划:万一要是被李如松追上,那就二话不说直接投降,并且表示愿意“举族内迁”。

这个计划的聪明之处在于,根据大明的惯例,一旦游牧部落请求“举族内迁”,那就不是李如松能决断的事,他必须上报朝廷——呃,有经略的时候还得先上报经略。总之,不是他李如松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doupocangqio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