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章 内附之风(七) (第1/3页)
随着内阁及大小九卿会议的结束,次日上午司礼监便按照皇帝此前的吩咐照例批准了首辅高务实的奏疏,不仅同意“大明金国”的内附,并且布告中外,明示“大明金国”内附之后朝廷将给予的抗灾赈灾措施。
与此同时,又另旨宣诏嫩科尔沁、索伦、野人女真等诸部,向他们表达了若有意内附大明,也将并享“大明金国”内附相同的待遇。当然,考虑到大明这么做只是因为“朕承大统,泽被四海”,而并非觊觎“尔等苦寒蛮荒之地”,所以“彼等若无归心,朕亦听其自便”……
总之,大明给了你们内附这条求生之路,还给你们详细考虑好了内附之后如何自处,至于你们是否愿意接受大明的好意上表内附,那倒是听凭你们自己,大明并不强迫。
诏书最先抵达的自然是土默特。把汉那吉作为蒙古汗国土默特彻辰汗与大明金国顺义王,虽然心情复杂,但作为铁杆亲明派的他,终究还是如释重负的感觉更多一点,当场拜领了圣旨。
这样的大事自然不是接了旨就算完成,大明内阁给出的计划虽然解决了最大的问题,可毕竟那还是原则性的表述,具体的对接工作尚需双方派人逐条明确,而最后也还需要一场盛大的仪式来彰显此举的意义重大。
在具体的对接之中,政治融合是首要任务。土默特的贵族们,他们的官职如何安置?地方治理结构又该如何调整?法律的适用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同一道道难题,摆在了大明官员们的面前。
即便高务实再如何精力充沛,也不能每一个决定都亲自大包大揽,但这些事偏偏都可能影响到大明的稳定与未来,因此大小九卿会议在近期几乎变成了定时会议,每天下午都要召开。
无论是出于自身精力有限的客观原因,还是出于培养朝廷高官们“大局观”的理由,高务实这一次较少干预大小九卿们的讨论,而是在他们拿出初步意见之后,这才稍加修改,形成最终意见,递交给司礼监请皇上过目——尽管大家都觉得皇上可能并不一定真会细看。
政治融合之后,经济整合紧随而来。贸易政策的调整,税收制度的确立,货币流通的问题,这些都是经济融合的关键。大明的商人们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在新的贸易政策下,将更多丝绸、茶叶、瓷器、铁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土默特,同时也期待着土默特的马匹、牛羊能够进一步丰富大明的市场。
更有甚者,已经开始打起外喀尔喀(今外蒙古)的主意,甚至打算雇佣那里的蒙古人作为向导,带领自己一路向北,到当年苏武牧羊的“北海”周边找当地“野人”收购最好的皮货。
高务实对此倒是乐见其成,毕竟原历史上的叶尔马克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多搞点皮货,而帮沙皇当起了向西伯利亚殖民的先锋官。既然哥萨克出身的叶尔马克能殖民西伯利亚,更加耐寒的外喀尔喀蒙古人凭什么不能继续向北?
哦,你问原历史上的蒙古人为什么没有继续北上?当然是因为蒙古人要那么多皮货没用啊!他们连和大明正常贸易都难,大明还总给他们限制马市贸易的交易量,他们搞太多皮货根本没有销路,那自然就不会有动力北上喽。
现在就不同了,小冰河期导致大明北方越来越冷,现在北境诸部又都开始了内附,大明完全有动力多买点皮货——毕竟,大明民间不缺钱!
经济之外,军事安排同样不可忽视。边防线的调整,军事合作的模式,这些都是保障大明边疆安全的重要措施。兵部和九边镇帅们已经开始策划,如何在土默特等部的加入下,构建更加坚固而有弹性的北方防线。
事实上,当土默特、科尔沁等部逐一内附,相当于原先威胁大明北境的势力摇身一变,居然成了自己人。如果这些蒙古、女真等族真的能完全融入大明,那实际上大明都几乎不需要什么“北方防线”了。
当然,朝廷里没有哪个傻蛋真这么想,因为数千年的“华夷之辩”让他们始终在脑海里紧绷一根弦: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要这些蒙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