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总百揆(七)姑嫂同心

第284章 总百揆(七)姑嫂同心 (第2/3页)

来说,也只有潞王可以作为亲王监国。可是,总不能为此还先把潞王叫到京师来吧?

再说,大明的监国权力极大,而潞王在封国的名声可不算太好,真要让他监国,万一搞出点什么问题来,谁负责啊?

大明朝的监国制度,最开始朱元璋提出的,但因为太子朱标早逝,实际上不曾出现,朱元璋也就没有为此花费太多心血,制度上并不完备。后来朱棣靖难,监国制度才真正出现并且逐渐完善。

当时,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靖难,燕王世子朱高炽奉朱棣之命居守北平。

在这场战争中,朱高炽以一万多人马力阻建文帝朱允炆调集周边大军的多次猛烈进攻,使得朱棣的后顾之忧消失于无形之中。

在朱棣攻入南京成功即位时,仍令朱高炽居守北平,不但锻炼了朱高炽的政治、军事才能,也让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固若金汤、稳如泰山,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支撑。

朱棣登基初始并没有马上册封皇太子,而且在登基第二年的春天才册立燕世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在帮助朱棣夺取政权的靖难之役中可谓功不可没,但是在其被册封为太子的过程中却颇有曲折。

朱高炽坐上太子之位的最大竞争对手就是汉王朱高煦,朱高煦身材健壮,精通骑射,常年于军中作战,身经百战,深得朱棣宠信。

朱棣在朱高煦和朱高炽之间犹豫不定,最终为了尽快稳定国家政权聚拢民心,还是册立了早在自己还是燕王时期就被太祖亲封为燕世子的朱高炽为太子。

朱棣的权利范围中心是北平府,所以在朱棣继位后便有了迁都至北平府的想法。在农业时代,迁都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十分耗时耗力。为了顺利迁都,加上锻炼太子朱高炽管理国家的能力,明成祖朱棣决定让朱高炽代为监国。

史书中记载:“朕今巡狩北京,命尔监国。天下之务,所系甚重。”

永乐七年,明成祖朱棣第一次命太子监国,对于太子监国有了很大的期望,也赋予了监国相当大的权力,并命令各大臣在一旁辅佐,查缺补漏,以治天下之事。

对于太子监国的种种礼仪与权力的范围,分别在永乐十二年与永乐十三年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规定,明确了太子监国的权力与皇权存在的差别,史称“三番定治”。

在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共发生了六次太子监国,分别在建国前后各三次,其中五次由于朱棣御驾亲征、一次是北巡。最长的一次历时三年零七个月之久,最短的一次只有四个月的时间。

朱高炽代为监国时手握权力巨大,拥有任免国家官员的权利,除了中央六部、都察院、地方布政使和王府以外的官员,太子都可以对其按律令进行升降或者任免。这些还只是人事权力,其余诸如司法权之类,连说都不必说了,基本就是“如朕亲临”。

正因如此,太子监国之时也往往会被皇帝留下一些亲信辅政——辅政的确不假,但他们显然也同样负有监督太子的责任。毕竟是如此巨大的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都不算特别保险,又何况是一位已经之国的兄弟呢?

李太后已经年老,但却没有糊涂。她虽然明白了皇后的话中之意,可因前不久自己已经和皇帝有过一番恳谈,如果这么快又和皇帝谈论朝政……她也不希望自己有什么明显的干政之举,将来在青史中留下污名。

“唔,这件事的确不小,不过祖宗自有成法,想必外廷总有明白人的,是吧?”李太后略有些含含糊糊地回答道。

皇后听了这话,多少有些为难。有些话不是不能说,但最好不要是她自己来说。想到此处,她貌似沉吟,却悄然瞥了永宁长公主一眼,目光中捎带一些求援的意味。

长公主殿下至此也已经完全猜到皇后娘娘为何来得如此赶巧。很显然,自己在皇后娘娘心目中早已是友军身份——不管是仅仅代表自己,亦或者还代表高阁老,总之都是友军,都是皇后娘娘可以依赖的支持。

难怪高郎急急忙忙让我入宫呢……高郎之才,天下何人能与并肩?

想到这里,一向有些恋爱脑的永宁长公主甚至感到自己浑身发热,当即打定主意,一定要漂漂亮亮完成高郎的交代,切不可耽误了他的大事。

“哎呀母后!您巧您这话说的,连女儿都听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皇兄一旦南下,京里没有合适的人可以监国嘛!”

永宁长公主虽然此刻也已经三十出头,可是儿女在母亲眼里哪有能长大的?别说三十了,八十岁的女儿如小孩子一般向百岁母亲撒娇也丝毫不违和。

这下子,暗语被长公主点明,李太后也没法装傻充楞了,只好“恍然大悟”般地说道:“哦,原来是监国的问题呀!这倒是很要紧,不过好在同样的事情倒也并非头一次发生……哀家瞧着,就照世庙故事即可。”

皇后松了口气,但仍然再次看了永宁长公主一眼。长公主微微一笑,道:“母后说的是,依女儿看来这件事还真巧,甚至连年岁都相差仿佛。”

这话需要解释一下所谓“世庙故事”——指的是嘉靖帝南巡,这也是原历史上大明最后一次皇帝出京巡狩事件。

不同帝王的巡幸,史书有不同的评价,如隋炀帝、明武宗的巡幸,史书在记述时多贬义;而如康熙的巡幸,史书在描述时却少有这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