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剑指东瀛(七十)请临汉阳

第280章 剑指东瀛(七十)请临汉阳 (第2/3页)

他们却如此对待病危的景泰帝,如此残忍地立即杀死于谦。

为了夺取国家权力,人就是如此残酷无情。

这类事例中国历史上不少,唐朝的永贞事变是如此,唐宪宗的暴崩也是如此。

历朝历代关于军兵制度的设计,都徘徊在这几对他们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中。理解了这几对矛盾,那么对历史上各个王朝对军兵制度的设计,及其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现象,可以比较容易理解。

这许多设计看来都是为了保持一支常备不懈的军队,而这些兵将不相习,被养起来的长期没有经过战争历练的军队,一旦面临战争就可能会迅速地瓦解崩溃。

卫所制度的设计,实际上是只能起销兵的作用,这一点明、清两代的历史都可以得到见证。不过高务实依然要在朝鲜设立卫所,目的就不那么单纯了。

这里就该转头说下总兵制度了。

洪武时期,若有征讨,则派遣公侯伯及三等直属都督担任总兵,奔赴沙场。在当时有六总兵,分别为:云南、大同、广西、辽东、宣府、甘肃。这些军政设置表明,镇守总官兵已由临时任命改为常设。

据记载,永乐时期地方便已设镇戍官,但后世几经起伏,废而复立,直至弘治时,方设守备署,成为常设。

洪熙以后,总兵官在各地已被纷纷添设,经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的不断增设,如今大明的总官兵驻守各地后已将原都指挥使的地位取而代之,一跃而成地方最高武职官员。

至此,大明的军事制度已经发生了沧海巨变:“洪永以后,边患日棘,大将之没,遂成常员。”这种制度在一些史籍材料中被称为“镇戍制”,但视其设置情况,或许用“营兵制”来称呼会更为准确,而且可免去与卫所之混淆之弊病。

什么叫营兵制?高务实为什么既说要设卫所,又说要设总兵?

营兵制这玩意儿有点复杂。大抵兵营中的武官的任命,根据具体事例进行商榷,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其等级有五种,分别为镇守、协守、分守、守备、备倭,官衔大小则分多等,分别为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此类皆称为将军,以下又分为都司、守备、提调、千总、把总、百总,都称为营官。

营官的来源主要为卫所官群体,从中进行抽调,来源甚为单一。由于卫所官摇身一变成为营官的现象甚为普遍,因此卫所官职中的都指挥使一职,为营制借用。都指挥使本是地方卫所的最高官员,但任为营官的都司一职,地位则相当低下,仅高于守备一级而已。

除来源单一之外,营官不世袭,则是大明营兵制有别于卫所制的一大特色。高务实又要设卫所,又要设总兵,这也是原因之一。

理由何在?理由在于卫所制可以安定朝鲜方面一些武将的人心,而总兵制(营兵制)则可以让实际的军权掌握在大明手里。

正如高务实不同意将南人党斩尽杀绝一样,朝鲜的武将群体虽然没什么鸟用,但全杀了肯定也不现实,全罢免不用也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因此得有个地方安排他们。

卫所,就是这样一个“养闲人”的好出处。高务实所谓的设卫所,显然不可能在偌大一个朝鲜只设一个卫所,势必要多设几个。这样,就有足够的位置能把朝鲜国内排得上号的武将都安排进“体制内”,让他们仍然有个官身,不至于铤而走险。

但卫所这破体系弊端百出,即便在大明国内,除了九边个别卫所之外也鲜有战斗力靠谱的,因此真正的主战部队得有另外的安排,这就是总兵设立的意义——引入营兵制。

眼下大明的总兵已经有几十位,各个总兵的统兵方式大抵类似,几乎都是以家丁为核心中坚,配合从卫所抽调的部分精锐形成一支机动兵力进行作战。

高务实说要推荐张万邦为平壤总兵,这就有个疑问了:张万邦本部固然战斗力很强,但将来在朝鲜设立的卫所按照当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