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一章 蓄势待发 (第2/3页)
一名曾经的军人,任何时候朱道临都不缺少爱国心,每每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满清军队屠杀汉人的历史记载,朱道临就感到无比愤怒和痛苦,他同样想拍案而起,驰骋沙场抗击禽兽不如的满清军队,愿意倾尽所有,帮助苦难的大明百姓,可随着对大明社会的日益了解,他犹豫了——我为谁打仗?打赢之后,大明天下的苦难百姓能够受益吗?
“道临,能想出个利多弊少的办法吗?”吴公公还是不愿放弃。
朱道临痛苦地摇摇头:“连您老都对大明军队丧失了信心,我能有什么办法?”
“你不是有过从军经历吗?怎么就没办法?”吴景贤有点儿着急了。
朱道临不知如何解释才是,只好拿出一番高论来当挡箭牌,企图让这个执拗的叔父不再纠缠这事:
“眼下大明朝的任何一场战争,都关系到大明的国运,这样的战争不是一个人能决定胜负的,需要数万乃至数十万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需要同心同德视死如归的各级军官,需要目光高远永不言败的领军之将,需要皇上的坚定立场,需要文官们在后方源源不断运送粮草军械支援前方战场……”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武器的优劣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可如今能做到吗?我以为,至少朝堂上以东林党人为主的文官们做不到,身在后方的各级官员和享受两百多年国恩的世家豪门做不到,哪怕做得到他们也不愿去做,每每到了生死关头,送死的都是成千上万普通士卒和平民百姓,面对这样的官僚,这样的军队,咱们叔侄俩能有什么办法?”
“可总得有人去做啊!”
吴景贤悲愤之下尖声喊起来,可喊完之后自己也气馁了。
朱道临恳切地说道:“您老别急,我们不是正在做吗?我知道,您老辛辛苦苦铸造铜钱送到京城之后,能有一小半落到皇家内库就不错了,大多数情况是铜钱刚运到,就让陛下分了出去,可尽管这样,你老不一直在努力吗?”
“朝中那些大臣哪个不是身家百万良田千顷,为何他们总是哭穷?总是千方百计从陛下手里抢银子?却不愿在国难当头之时拿出点家产忠君报国?反而贪得无厌百般收刮,扑在大明这具奄奄一息的躯体上继续吸血?”
“相比之下,您老已经做得很好了,您老的品德,您老的爱国之心,远比那些所谓的名臣高万倍!”
吴景贤呆呆望着不断开导自己的朱道临,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难道我大明万里江山,真的没救了吗……”
朱道临看得心里阵阵刺痛,但仍然强忍说出真实想法的冲动,深吸口气安慰道:“叔叔别难过,我尽量多运回些铜料回来,不管叔叔造船造炮我都支持。”
吴景贤埋头用大袖擦干泪水,抬起头自嘲地笑道:“没想到这把年纪了,还没修炼到家,竟然在你这小崽子面前失态了,好吧,我不伤心了,继续干吧,尽心尽力就好,唉!也不知道哪天满清鞑子的军队就打到长江边上。”
朱道临心念一动,故作粗鲁地发出试探:“哪里有那么快?至少十年内,鞑子无法打到长江边上,只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师,鞑子就别想过江,要是能更主动点,等鞑子大军入关之后,直接开出几百艘战船和运兵船,把数万兵马送到鞑子老窝里去,学着鞑子的做派,见人就杀,见房子就烧,折腾他一两个月,把辽东辽西弄成一片废墟,看看鞑子还如何嚣张?没了老窝就成了无根浮萍,能折腾几天?”
吴景贤呆呆望着大咧咧的朱道临,直到朱道临嘿嘿一笑转动身子,他才由衷叹道:“没想到你比我预料的还要狠,不错!我喜欢你这性格,对待不共戴天的仇敌就该这样,决不能学那些文人满口的仁义道德,却总不干人事。”
“我怎么会学那些文人?他们可不一样,哪天鞑子打过来,他们跪下磕头,完了把脑门剃光,照样当他们的官,我可不行,虽然做不到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但拿起刀枪逃之夭夭的骨气还是有的,哈哈!”朱道临戏谑地笑道。
吴景贤似乎想到什么:“道临啊,要是我给你在军中谋个官职,你愿不愿意?”
朱道临显得非常惊讶:“我可是道士啊!有度牒有法印的,京城礼部和鸿胪寺的名册上,都有我的名字和法号的。”
吴景贤摆摆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