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断粮之虑

第167章 断粮之虑 (第2/3页)

据考,“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之句最早出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大师提出了参禅的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参禅之初,亦指涉世之初,人们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指禅有所悟,也指人经历了一些世事,看见了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人也容易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陷入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

第三重,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是禅中彻悟,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参禅一道,姚晓依自然一知半解,但这做人的道理却是解释得足够清楚。禅中彻悟的结果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但此时之山此时之水,早已不是彼时的山与水,正如眼前的河流,奔流不息,转瞬即是另一番模样,何来“仍然”之说。可见,参禅的境界怕是该再提升一个层次,即第四重,“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时间永不停息,再看眼前山与水,已不再是几千分之一秒之前的那个山与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