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突击开始 (第2/3页)
主战坦克,打了一场第一次全球大战模式的阵地战。
单纯的以战术水准而言,梵军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中的表现,还不如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的水平。就算在地面战场上鲜有表现的纽兰陆军,也知道装甲部队的头号价值是快速突击,而不是停下来跟敌人打阵地战。
可惜的是,过去了差不多20年,梵军依然没什么长进。
当然,这也是梵罗国军事战略转变的一大依据。
简单的说,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之前,梵罗国的基本战略是消灭巴铁,完成统一的宏图大业,因此在国防力量的建设上,肯定以进攻为主。可是随着巴铁与梁夏帝国结盟,以及加入了东方集团,通过发动战争的方式统一南方次大陆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而且来自梁夏帝国的军事威胁,顿时就让梵罗国处于被敌人团团包围的窘境之中,也就需要对军事战略做出调整。
以防御为主的战略,自然没有理由加强边境地区的基础建设。
在边境防线崩溃后,糟糕的道路交通条件,将成为攻入梵罗国本土敌军的头号大敌!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明白,梵军为什么没有动用部署在焦特布尔的主力部队,反到从乌代布尔抽调部队北上。
原因只有一个:梵军高层没将巴尔梅尔的东方联军当成威胁。
从巴尔梅尔到巴利,或者是焦特布尔,公路里程均超过250千米,而且几乎全程都是在沙漠里面行军。
显然,就算联军的后勤保障能力非常强悍,都需要数日,才能走完这250千米。
关键就是,需要淡水的,不止是作战人员,还包括几乎所有主战装备。
比如,联军的主战坦克所使用的发动机冷却液,其实就是加了添加剂的纯净水,而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纯净水。
一支旅级部队在执行突击任务的时候,每天至少都要消耗500吨淡水。
在通常情况下,淡水是就地获取,一般是用专门的装置进行净化处理。
只要沿着这条线路,也就是发源于阿拉瓦利岭北端,向西南流入梵罗沙漠的卢尼河向东推进,水源就不是问题。
不过,这严格限制了联军的进攻方向。
简单的说,在到达巴利或者焦特里尔之前,联军只能沿着卢尼河推进。
至少需要让主力装甲部队留在卢尼河附近。
如果提前展开,扩大进攻的正面宽度,必然会对后勤保障造成严重的负担,甚至会导致进攻行动难以为继。
哪怕装甲部队能在荒漠里面快速推进,也需要动用足够多的车辆运送物资。
关键得是具备越野行进能力的军用运输车。
在理论上,支持第五陆战师,至少需要5000台20吨级的军用运输车。
去哪里找这么多军用运输车?
当然,梵军的这一系列举措,无一例外的证明,由丁镇南策划的欺骗战术,已经产生了效果。
关键就是,梵军摆明了准备在巴利与焦特布尔,准确说是卢尼河上游阻击联军。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选择,因为卢尼河是一条内陆河,在进入梵罗沙漠之后,水量是逐渐减少,何况现在是旱季。相对的,卢尼河上游的水量更充沛,会对进攻部队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梵军能在此给予联军迎头痛击,除了粉碎联军的进攻之外,说不定还能获得反击机会。
总而言之,梵军将巴利与焦特布尔当成了决战战场。
到了当天晚上,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得到了证实。
梵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在夜色的掩护下,从乌代布尔出发,而且是向西进入山区,并没有北上。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空军没有去“骚扰”这支梵军。
其实,从6日凌晨开始,空军就降低了针对乌代布尔的打击力度,要不然梵军也不会从这里调兵。
也就是在情报得到确认之后,丁镇南才下达了命令。
代号“聚光灯”的空中突击行动在10日凌晨开始。
其实,第一支突击部队是在9日夜间23点过出发,预计在10日凌晨0点30分左右就能到达目的地。
执行突击任务的是300架重型直升机运送的2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