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朝廷的反应

第二百四十六章 朝廷的反应 (第2/3页)

死守,沈一中能够当上分守漳南道右参政,本事还是有的,加上他已无退路,一旦漳州城失守,万历皇帝必定震怒,他们沈家就要倒大霉了,所以他亲率家丁死守城头鼓舞士气,漳州城城坚墙厚,叛军本也不是什么精锐之师,打打顺风战还行,打这种攻坚战就别指望他们会拼命了,两万叛军几次攻城都被沈一中打退,兵锋受挫,如今已退,如今已退兵,在东山县的水寨大山扎营。

张承汇报叛军军情的时候,黄应举也在,一听就喜出望外,兴奋地拍案而起道:“太好了!叛军攻打漳州城受挫,必定军心涣散,朝廷只要调集大军乘胜追击,定能很快平定叛乱!……”

郭致远瞟了兴奋得手舞足蹈的黄应举一眼,暗暗好笑,这黄应举虽然为官清正,魄力也有,但是却缺乏政.治眼光,你也不想想,赵秉鉴发动叛乱也有些日子了,声势这么浩大,朝廷若是准备武力平叛,早就调集大军过来了,现在却毫无动静,为什么呢?

对于这种局部叛乱,地方主官一般都不愿意上报朝廷,因为一旦上报朝廷,地方主官官帽子就戴不稳了,所以地方主官一般会采用招安的方式来处理,总之是能捂盖子就捂盖子,实在捂不住了才会上报朝廷。

这听起来有点荒唐,发生这么大的事捂盖子能捂得住吗?还真捂得住,因为朝廷在处理这种事上同样也是装糊涂,因为朝廷缺钱啊,平叛可是个大工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可是非常烧钱的,所以朝廷也不愿意管这麻烦事,默许地方主官捂盖子。

所以遇到这种局部叛乱,地方主官一般首先想到是招抚而不是武力清剿,尤其到了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廷管都管不过来,只能采用招抚之策,破财消灾,到后来甚至出现了叛军才接受招抚过几天又反了的笑话,由此也可以看出明朝确实已经到了腐朽的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