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文坛新势力 (第2/3页)
学、理工三所学院。得到法国政府的资金补助。
学校授课均用法语,学生来源多为徐汇公学以及各地天主教会所办学校的毕业生。
在这个时代,上海极少有公立大学,大多是民办学校。
作为社会名流和文坛领袖,林子轩经常被各所大学邀请演讲,只要有时间他都不会拒绝,有时候他会讲讲新诗,有时候他会说说在西方国家的见闻。
这是为了让这些刚刚进入大学的青年们开阔视野,认识世界。
这一次。他演讲的题目是《中西方文学的异同》,这是他和赛珍珠讨论之后得出的结论。
赛珍珠在康奈尔大学的毕业论文讲的就是东方和西方文明的互相影响,她对此有发言权。
演讲结束,有三名学生来找林子轩。神情颇为局促,手中拿着一本小册子。
林子轩接过来一看,是一本类似校园文学杂志的刊物。叫做《璎珞》,不是正规出版社印刷。而是手工印刷。
在各所大学里,文学青年们办文学杂志是很正常的现象。
有些较为出名。比如北大的《新潮》杂志,不过大多数都是籍籍无名,纯属个人爱好。
林子轩原本并不在意,礼貌的翻开扉页,却看到了创办者的名字。
戴望术、杜恒、施蛰寸、刘呐欧……
这些名字在1926年或许并不为人所知,但到了三十年代,他们会成为上海文坛的一股新兴势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林子轩有点尴尬,他记得曾抄过一首叫做《雨巷》的诗歌,正是戴望术日后的成名作。
他找了地方和三人攀谈,发现人生真是奇妙。
1923年,林子轩曾在上海大学教过一个学期的写作课程,他离开之后,戴望术和施蛰寸在秋季进入上海大学求学,彼此就这样错过。
到了1925年,因为五卅惨案,上海大学被租界当局查封,两人便转入震旦大学学习。
他们在震旦大学碰到了杭州同乡杜恒和台湾人刘呐欧,因为大家的文学观点和兴趣相投,便组成了璎珞社,创办了《璎珞》旬刊,发表一些诗歌和。
当然,杂志的反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