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开拓(上) (第1/3页)
实际上,在没有卫星导航和其他高科技手段的情况下,仅凭指南针和天象资料,是无法进行长时间的远岸航行的,特别是如此大的一支船队,一个不慎就是迷航之后耗尽了淡水和食物,全军崩溃的下场。
不过对于南洋也就是后世的南海来说,它实际上处于一个几近封闭的状态,被中南半岛、延伸而下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等等大小岛屿给围成了一个海盆,大致上,无论怎么走,一路上都会碰上陆地,最远的航程也在一个月之内,这几乎就是船队自带补给的上限。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航海,一个月就是这些开拓者们所能承受的极限,从泉州到占城,从占城到凌牙门,从凌牙门到细兰,从细兰到马斯喀特,一条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由十来个一月所组成的,相对于那些富于冒险精神的西方人,前朝的唐人、此时的宋人、后面的明人,其实同样如此,哪怕是在闭关锁国的年代,“下南洋”都是一个由这些人完成的,他们不缺动力、不缺资金、也不缺开拓和冒险精神,缺的只是母国的支持,哪怕只是口头上的鼓励。
战争是为了利益,元人的四处扩张就在于此,历史上发生在中南半岛上的征缅、征安南,发生在海上的征倭、征爪哇,都是由于这些国家的不肯臣服,而他们在元人之前,却都与大宋结成了朝贡的关系,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只是单纯的经济往来,而且是有利可图的,另一个却是单方面的掠夺。
要朝贡还是要领土?对于后世的刘禹来说,并不难选择,元人帮他扫平小国林立的中南半岛,他亲自解决南洋诸国,然后再将南下的元人消灭干净,这比一言不合四下开战要有效率得多,所以他才会选择处于整个南洋中心位置的三佛齐。
远征军还没有出发,他就已经在考虑善后的事宜了,苏门答腊岛面积虽大,人口和经济却不如相邻的爪哇岛,这是由他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多山、多林,西部为山区,东部是沼泽,森林覆盖率在二十一世纪都达到了全岛的六成,如今就更加不用说。
对付这样的一个大岛,宋人的经验也很简单,围着岛的边缘,占据沿海的位置,至于中间的山林,和生长在那里的夷人,通过打和拉进行分化瓦解,通过经济手段控制他们的生活,这样做的好处是见效快,成本低,只需要不多的人力和财力就可以达成,这便是他脚下的“琼州模式”。
当然这个快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之所以会是琼州,而不是更近的夷洲,在于中原朝廷,一直都将其做为一个流放之地,既然是流放之地,当然要越远越好了,于是乎,数百年以来,琼州就开始累积了各种囚徒,以及他们的后代,所以说原住民几乎都是这类。
可对于苏门答腊这个岛来说,这样的做法不合适,它实在太大了,哪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