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第一百八十七章 北伐(四十五)

第一百八十七章 北伐(四十五) (第2/3页)

战之下,各州争相来降的景象,鄂州之战后,就连大别山以西属淮西路的黄州、蕲州等地都送来了降书。

此时,刘禹的选择也可以是顺江而下去寻元人主力,可根据机宜司的消息,元人的大军一分为二,一部进逼扬州与淮东的李庭芝集团对峙,一部则深入两浙、江西向着广东路进发,光是要找到他们就不知道会费多大功夫,在这种情况下,他果然地选择了继续北上,如果能将元人吸引到中原来,在元人腹地打一场大的歼灭战,对于琼州的声势增长有着无可比拟的好处。

于是,他的五万大军分别开进了河南,在各地大造声势,具体来说就是六个字。

打土壕,不分田地。

喔,这是七个字。

不管是六个还是七个字,新军所做的事情都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那支著名军队相仿,一边沿着官道高歌猛进,将红旗插到沿路的各大小城池,一边发动百姓,打破原有的保甲制度,以人为单位组织起农业合作社,并建立起准军事组织,民兵自卫队,看上去与荆湖地区的做法相同,其实不然。

由于荆湖等地大都是主动归降的,因此在政策的实行上更讲究方式方法,需要借助江陵暴乱这一事件来撬动,达到清洗的目地。

这里就不需要什么顾忌了,照着乡绅名单抓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属于铁杆汉奸,这么说可能过于绝对,但是冤枉的人一万个只怕连一个都不到,要知道在历史上,元末的大起义发生后,抵抗最激烈的不是蒙古人,而是那些地主豪绅。

对此,在两淮到河南的广大地区流窜了两年之久的张世杰体会最为深刻,江北一战,他被优势兵力的元人主力击败,从五万大军锐减至一万左右的残兵,被塔出追得四下乱跑,始终无法立足的原因就是不管到了哪里,他们都会被当地势力敌视,要知道那些地区除了城池,到处都是高墙大院,地方豪绅结寨自保,有着相当的武装,而元人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励这种行为,因为他们是元人的统治基础。

在元人的统治时期,可以说是地主乡绅最为强势的时期,因此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还有许多文人为此招魂,却断然地无视被他们压在最底层的那些老百姓。

如今,琼州军将最底层的泥腿子武装起来,利用他们与乡绅之间的天然矛盾,将那些曾经坚不可破的寨子一一摧毁,他们不光拥有火枪,甚至还有使用方便的手雷和可以及远的火炮!

在绝对的武力面前,一切反动派都是土鸡瓦狗尔。

张世杰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失败后被这些大大小小的寨子一点一点磨掉,从上万人变成一千余人,如果不是琼州军的到来,这点子人最后多半会消失殆尽,一点浪花都掀不起来。

“轰”

爆炸声中,高大的寨门倒在了硝烟中,伴随着“噼噼啪啪”火枪声,无数百姓冲进去,惨叫声和欢呼声次第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