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河口之战 (第1/3页)
作为同盟国自从1战前就经营的重要军港和物资中枢。两河流域的入海口附近的区域是同盟国整个中东防御最为严密的地区,这片区域包括了后世的巴士拉和科威特。将整个出海口囊括其中,在数万平方公里的地段,德国人修筑了数条环形防御带,并且配合原有的攻势组成了一条条坚固的防线。这是德国在中东最后的一个稳固的据点了。
虽然这里最终即使不被攻破也会被放弃。但是在此之前,华夏和德军在此地的战斗直接决定了到底有多少德军可以逃出生天,同时也决定了华夏在中东还要打多长时间,以及奥匈帝国是否还能剩下一支可以稳定国内的生力军。为此,在撤退之前,双方竭尽全力在被德国人成为河口地区的地方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陆上对攻战!
从地理上看来,整个区域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巴士拉附近一直到下游的河口三角洲,这里充满了湖泊和沼泽,并不适合大规模陆战。而另外一部分则是后世科威特地区,他们的北面和西面都是沙漠,一览无余非常适合交战。不过从这里进攻距离华夏需要占领的港口城市偏远。对方的纵深更大,除了慢慢磨死对方之外,并没有太好的办法。
在这里,德国剩余的装甲部队并没有集中起来进行装甲对攻。一方面是因为在以往的交战中重装备损失惨重,而因为无法控制战场的缘故,不少受损还能修理的车辆被迫丢弃。而因为美英在东线发动进攻的原因,国内的不但没有能力补充这些战损,反而将部分精锐部队调回国内。这样一来德国人引以为傲的装甲力量就根本无法和华夏装甲部队正面碰撞。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这样,德国人剩下的大量各种坦克歼击车和高炮配合各种掩体和遮蔽物。处于防御状态时,战斗力依然可观!他们精心的布置着自己的防线,一条完整的防御带至少有3条以上的防线,每条防线之间间隔5到7千米。第一道防线是警戒防线。主要是一些警戒哨和雷场构成。第二道防线是弹性防线,在德国人的战术操典中是可以放弃的。虽然作为消耗和迟滞对手的防线而存在的,但是在这条并不重要的防线中。德国人部署了大量的75MM反坦克炮和88MM高炮!
这些缺乏高机动性的火炮很难被送回去了,他们需要牵引车辆而且太过脆弱。很容易被空袭所摧毁,所以德国人干脆废物利用,将其全部部署在第二条防线中,配合一个个临时构筑的支持点以及堑壕体系和手拿坦克杀手的步兵和机枪巢,这里的防御强度已经高过大部分野战攻势了。
不过这条防线和后面的主防线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如果说第二道防线部署的武器还是陆军中常规装备的话。那么第三道防线,也就是德国人最为倚重的主力防线的防御力量就明显超标了!在这里,你可以看见巨大的11寸甚至是15寸舰炮的炮塔!不过这些东西的震慑作用大于实际作用!这些外形明显、体积巨大的重型火炮组成岸炮阵地早在数周的持续轰炸中被摧毁。除了少量机动部署的列车炮之外,任何大于8寸的固定火炮阵地的效果都不值得信任!
第三道防线中最为恐惧的是那些部署在永备工事中的128MM海军高平两用炮和152MM舰炮。这些东西都深藏在地下,从表面上看并不显眼,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些火炮本身就是装备在平板拖车或者其它地盘上的!可以在数个阵地之间转移。大有大的威力,小有小的灵活,而这些武器就成了华夏陆军最担心的存在。他们威力巨大,可以移动。而且有厚重的钢筋混凝土堡垒提供帮助。配合上辅助工事,绝对是让人头痛的存在!
而在部分地区,德国人还部署了第四道防线,这条防线并不是连续的,他是由残存的列车炮和一些特种部队外加高机动预备队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